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博资讯
文博资讯

洛阳博物馆中的那些“鸡”
发表时间:2017-02-04 阅读数:4360【



东汉彩绘陶鸡
 

  “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作为十二生肖中唯一的飞禽,鸡一直是好运吉祥的象征。农历丁酉年(鸡年)将至,记者走进博物馆,为您打探妙趣横生的鸡文物。
 

  鸡年将至,博物馆里寻“鸡(吉)”去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鸡在诗人的笔下,妙笔生花,多姿多彩,形态各异。大才子唐寅的这首诗作,满含对鸡的赞美。

  洛阳博物馆讲解员郭荣介绍,不管春夏秋冬,鸡都能准时啼鸣报晓,在没有钟表的古人看来,鸡就是通天神灵,知道漫漫长夜的时辰,所以在古代鸡被尊称为“报时神”,甚至享受着人类的祭祀。

  同时,鸡有“德禽”“祥禽”之雅称,古人重“吉”,鸡与“吉”音近,寓意吉祥,历朝历代都有正月初一“贴画鸡户上”的风俗习惯,祈求纳福和吉利,这种文化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人们还大量使用以鸡为装饰的器物。

  古代贵族死后,还想过上美好的生活,事死如事生,就做了很多关于鸡的随葬品。这些鸡文物表现在陶瓷、玉器、青铜器上,展现了不同时代的艺术特点与魅力。

  洛阳博物馆展出的鸡主题文物主要分布在第二、第三展厅和汉唐陶俑展厅等,时间跨度从东汉到唐代,主要以陶器、铜器、瓷器为主,还有陶鸡、铜镜、鸡首壶、三彩鸡等一件件文物。此外,龙门博物馆也有两只北魏彩绘鸡,市民可根据记者的介绍去博物馆寻“鸡(吉)”了。

  来,看看这些萌萌的“鸡”!

  ●东汉彩绘陶鸡

  洛阳东汉墓出土,洛阳博物馆馆藏。公鸡和母鸡成对出现,站立状,高冠,尖喙,翘尾。鸡身红色彩绘清晰可见。东汉时期丧葬观念是事死如事生,把鸡、狗及水田、池塘、猪圈等生前的动产和不动产制成模型纳入墓中,幻想财富在地下不断增值,这实际上是汉代厚葬观念另一形式的反映。



唐代陶鸡
 

  ●唐代陶鸡

  1972年原龙门地质五队办公楼工地出土,洛阳博物馆馆藏。陶鸡呈站立状,尖喙,尾巴上翘,娇小可爱。
 



北魏青瓷鸡首壶
 

  ●北魏青瓷鸡首壶

  1991年偃师南蔡庄北魏墓出土,洛阳博物馆馆藏。通高28.2厘米。盘口,长颈,圆肩,平底。肩部有高冠鸡首流(壶嘴),龙形柄。颈两侧各设两个桥形纽。通体施青釉,开片细腻均匀,是北魏青瓷中的佳品。鸡首壶的名称得自于壶嘴的鸡首形装饰。鸡首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颇为流行,唐代初年被新出现的执壶替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鸡”与“吉”谐音,人们为祈求吉祥安宁的生活,大量使用以鸡为装饰的陶瓷器物。
 



唐代十二生肖铜镜
 

  ●唐代十二生肖铜镜

  洛阳博物馆馆藏。铜镜为圆形,中间正方形图案内有精美的十二生肖纹饰。
 



北魏陶鸡
 

  ●北魏陶鸡

  北魏墓出土,洛阳博物馆馆藏。公鸡和母鸡成对出现,鸡身纹路清晰,公鸡彩陶保存完好。
 


 

  ●唐代十二生肖鸡俑

  洛阳劳教所工地出土,洛阳博物馆馆藏。鸡俑衣着唐代文官大袖礼服,“握手”而立。
 


 

北魏杨机墓陶鸡

  ●北魏杨机墓陶鸡

  2005年4月,洛阳博物馆征集到一批包括陶俑、陶瓷器在内的北魏文物百余件,从所获得的墓志来看,其属于北魏重臣杨机所有。此陶俑群阵容庞大,分为四组:镇墓俑、出行仪仗俑、乐舞俑及家畜庖厨用具模型。在最后一排的“家畜”中,陶鸡昂首其中,彩绘清晰,形态可掬。
 


 

    晋代红皮“鸡蛋壳”

  ●晋代红皮“鸡蛋壳”

  2007年洛阳石化河阳家园晋墓出土,洛阳博物馆馆藏。可惜出土时鸡蛋壳已破碎,无法修复,所以目前展出物品为模型。巧合的是,南京博物院正在展出的生肖展“锦绣鸡——南京博物院藏鸡文物展”展出了西周时期的鸡蛋化石。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两千年前的陶鸡长啥样?到博物馆.. 下一篇2017年春节黄金周洛阳接待游客206..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