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文物局的悉心指导下,洛阳博物馆围绕“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建设”和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强化文物利用保护和价值阐释传播,各项工作亮点纷呈、成绩斐然。全年接待观众230余万人次(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接待观众27万人次),举办各项展览13项、开展社会教育活动50余场次。先后荣获“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市直机关志愿服务工作先进单位”等主要荣誉13项。现将2023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以党建为统领,围绕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五星支部创建主线,增强政治引领力。一是积极开展线上学习,充分利用“学习强国”“河南党员教育服务网”等平台开展专题学习,参与网络答题活动,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二是讲学做结合,制定《洛阳博物馆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实施方案》,细化学习计划。全年,共召开党总支委员会12次,专题研究党建工作1次,“五星”支部创建工作2次,主题教育工作2次;党总支召开党员大会4次,上党课2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3次;各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共12次,上党课共9次,主题党日活动共24次,政治理论学习共24次。发展党员2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名。三是深化“五联五促”通过联上级、联标杆、联企业、联社区、联项目,不断促进能力提升。与苏州博物馆、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洛阳驿站博物馆签订共建协议,展开深入交流,明确合作方向;与分包社区共谋创新型共建活动,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活动1次,节日慰问活动2次,为社区党员讲党课1次;开展“文博小课堂”10余次,开展文物保护宣传进社区活动2次,“清洁家园”活动20余次,在职党员到居住社区报道42人次。四是成立创建专班,推进“五星”创建。成立以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五星”支部工作专班,定期召开研讨推进会。通过完善党总支活动室功能、更新党建文化墙、评选表彰“五星党员”,打造“最美洛博人”“人文洛博·赓续华章”党建品牌等不断加强阵地建设,营造争先氛围。
(二)点燃项目引擎,激发跃升活力
一是深化馆藏文物抢救性修复、预防性保护以及数字化保护工作体系构建,共参与5个项目的实施。实施完成洛阳博物馆铁器文物修复项目;已完成洛阳博物馆馆藏重要碑刻墓志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和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的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申报;完成宫廷文物修复(丝织品)方案编写;中标《嵩县文物管理所馆藏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基本完成项目中111件套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二是加快推进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数字化保护展示利用深化提升项目。已完成省文旅安排的天子驾六博物馆数字化利用项目、省文物局天子驾六博物馆数字化保护展示利用项目》前期招投标工作。三是努力推进洛阳博物馆展陈提升项目。按照市委对我馆“城市综合性博物馆和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的总序馆”的发展要求,系统梳理现状问题和发展需求,及时组建提升改造工作专班方案,目前已完成洛阳博物馆展陈更新项目工程咨询(可研、初步方案、项目建议)采购,发布展陈提升大纲编制项目单一来源采购意向。
(三)创新展陈理念,推动文物活起来
全年重点推进实施展览13项。一是原创性主题展览广受好评。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其宁惟永——北魏洛阳永宁寺特展”,入选国家文物局、中央文明办、中央网信办“2023年度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洛镜铜华——洛阳地区出土铜镜展”荣获“2022年度河南省优秀陈列展览”。二是深化馆际展览交流与合作。合作举办“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拓跋鲜卑史诗之路”“大唐东都——唐代洛阳文物精品展”等展览。三是首次推出两项武则天主题收费特展“曌——武则天和她的时代特展”和“华夏衣冠——时裳·武则天”,进一步增强了博物馆自身造血和运营能力。
(四)加强文物保护管理,提升研究和利用水平
一是固本强基,夯实藏品保护管理。继续完善藏品总账,共计誊写藏品总账信息20602件套;完善藏品借调手续,完成历年来借调外单位近万件文物藏品的整理和统计工作;积极配合洛阳市公安局打击文物违法犯罪专案,做好涉案文物2486件的保管和鉴定工作。二是注重藏品价值挖掘与认定。加大文物征藏工作力度,共征集各类藏品5批次,合计53件套及历代瓷片13箱。完成对旧藏未上账藏品的整理造册和鉴定工作,共鉴定文物1004件套,非文物和存疑物品240件套,极大丰富了馆藏文物总量。
结合陈列展览和文物研究,全年统筹申报洛阳市社科联项目5项,共有2项课题获批列入2023年洛阳市社科规划项目立项项目名单;公开发表专业论文14篇;举办《永宁寺塔的声音叙事设计》等学术讲座5场;承办第四届世界古都论坛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青年论坛、2023年中原五省博物馆教育培训、“北魏洛阳与石窟寺考古青年学者沙龙”学术会议、中国博协城市博物馆专委会2023年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以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等重点学术会议。
(五)加强社会教育,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精品
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优势,提供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一是深化免费开放,优化提升讲解服务水平。全年高质量完成讲解接待13000余批次,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铁血忠魂》作品荣获洛阳市2022年度基层理论宣讲十佳优秀微视频;《洛博双人牵手女俑出行记》短视频获2023年度“河南文物全媒体传播优秀项目”。二是聚焦文物活化利用,线上线下联动,馆内馆外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教研学活动。全年举办50余场社教活动,接待社会各界研学团队共计4206人,约90余批次,深化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新开发剧本杀等2项研学课程、研学册页1份、升级《幻彩大唐——三彩填色系列课程》,丰富课程设计,激发博物馆教育职能。三是志愿服务亮点纷呈,主题活动有声有色。洛阳博物馆志愿者服务时长1.5359万小时,讲解时长4532小时,讲解场次3533次;天子驾六博物馆志愿者服务时长2482小时,讲解1120批次。志愿者服务队伍荣获“2022年度河南省优秀社科普及志愿服务团队”、“河洛文物润童心”志愿服务项目荣获河南省2023年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展示一等奖、“面向青少年的移动博物馆进校园志愿服务项目”荣获洛阳市2023年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优秀项目三等奖。
(六)突出防范结合,筑牢安全防线
一是拧紧责任链条,织密责任体系。严格落实部门监管、安全生产监督及生产经营单位、项目主体责任,确保文物安全年。二是深化提升专项整治,治理风险隐患。高效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发现、整改各类安全事故隐患7项。三是聚焦安全防护升级,夯实安全基础。有序推进(三期)安防工程项目建设;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科学制定各类事故应急预案,及时开展培训、演练,累计开展消防应急演练5次,应急疏散演练3次,防汛演练2次,反恐防暴演练1次,救护技能培训1次,推动队伍、救助、物资等应急保障工作落地生根。
(七)激发创新动能,推动文旅文创深度融合
围绕“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理念,促进线上引流与线下体验良性互动,推进文物资源与文旅深度融合。一是深耕文创研发,合作推出“都在洛阳”“洛言洛语”4大类30种新文创产品,其中“又见神都”盲盒、朱颜镜、行程马唐三彩盲盒深受观众喜爱;二是探索“博物馆+旅游”新形式,推出首届汉服雅集活动,让历史活起来;首次推出“神秘客·洛小文夜探博物馆”大型沉浸式讲解活动,丰富观众参观体验。
(八)汇聚媒体合力,拓宽传播渠道
全年社会各类媒体对我馆新闻报道共计220余篇。其中,与央视新闻客户端《文博日历》合作推出7篇精品文物展示,传播转载量达700余万次;全年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各类资讯241条,粉丝数 190万;官方微博发布原创文稿和视频98篇,粉丝数15.5万;B站发布视频11条,粉丝量2.9万;新开通小红书、抖音官方账号,发布视频37条,粉丝量1.1万。“时裳·武则天”特展通过微博话题造势,联合央视吸引200余万观众线上“观展”,引发《焦点访谈》的关注报道;与“饿了么”推出“谷雨吃花时,好事待发生”系列宣传视频,荣登微博同城热搜榜第一名;在洛阳博物馆支付宝生活号举办“馆长说:文物里的美好生活”等直播活动,在线观看人数达1.3万,居新浪同城热搜榜第5名。
二、存在问题
一是面对“博物馆热”,应对措施不够及时,需不断推进馆内开放服务管理的精细化进程,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二是学术科研相对较弱 ,学术成果不突出,与一级博物馆的地位不匹配。
三是场馆设施老化,陈列展览陈旧,亟待有效提升,无法满足社会各界需求。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继续落实党建主体责任,进一步用好“五星”支部创建这一有效抓手,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相互促进。
二是创新展览形式,做强陈列展览,紧扣我市重大文化活动,持续打造洛阳古都系列主题展览,拟策划5项馆内精品展览;积极推介原创性展览,拟推出2项馆外展;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博物馆国际合作,拟开展与法国、荷兰、韩国的国际合作展览和交流;筹备成立洛阳博物馆学术委员会,扎实开展学术研究;积极推进“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展陈提升工作。
三是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积极推进交流互鉴,不断提升讲解服务、研学社教课程、志愿者服务管理等各项业务水平;建设社会研学教育互动体验区,满足观众多样化参观体验需求。
四是牢固树立文物安全底线意识,坚决巩固好当前文物安全工作成果,实现文物安全年。
五是推动文旅文创深度融合,积极谋划数字馆提升引流工作;研发拓展文创新产品,提升洛阳博物馆文创品牌。
六是完成局党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