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市文物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洛阳博物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进文化交流互鉴,以观众需求为导向,强化管理,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供给、优化公众服务,圆满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全年免费开放天数358天,累计延长开放时间236小时,接待观众361.7万人次(其中,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接待观众49.1万余人次),荣获首届“博协杯”全国讲解员大赛一等奖、2023年度河南省免费开放绩效优秀、“河南省文物安全工作先进集体”、“人文洛博·赓续华章”志愿品牌入选洛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优秀等级等各类奖项12个。现将2024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持续加强党的建设
抓牢思想建设。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学习和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年共召开党总支委员会12次,党总支书记讲党课2次。各支部共召开党员大会24次,支部书记上党课12次,政治理论学习59次。
抓牢组织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组织生活制度,开展主题党日活动36次,预备党员转正2名,发展预备党员1名,为党组织注入新的活力。
抓牢作风纪律建设。领导干部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坚决扛起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签订《2024年度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全年专题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工作2次,开展廉政警示教育专题会议2次。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和以案促改专题组织生活会3次,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以案促改专题片3次,切实筑牢党员干部思想防线。开展党员涉嫌违纪违法问题等自查10余次,将监督预防“治未病”做实做细。
抓牢政治建设。将党建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强化大局意识和担当意识,针对群众提出诉求,一是增加服务和免费定时讲解,尽最大程度满足观众文化需求。二是科学评估馆区内重点区域最大承载量,采取各种措施调控、疏导观众,保证良好的参观秩序。三是强化工作人员服务水平,对馆内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进行培训教育,提高观众参观满意度。四是陆续投资30余万元在博物馆南广场设置可移动遮阳棚、铁马隔离栏、降温去暑设备;在场馆内新增2个卫生间,场馆内外增设多组存包柜,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二)文化交流互鉴成果显著
全年举办、参与各类展览12个。其中包括“寻迹中国龙——洛阳出土龙文物特展”“琳琅万象——东莞市博物馆藏清代外销精品文物展”“只此洛阳 美贯东西——欧盟艺术家世界寻美之旅驻访洛阳作品展”等馆内临时展览8项;“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分别赴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定州博物馆、深圳南山博物馆3站进行巡展,与苏州博物馆合作推出“东周时期的苏州与洛阳”、与金华市博物馆合作举办“历史的面容——洛阳出土汉唐陶俑展”,进一步推动洛阳文化影响力。与境外文博机构合作,参与推出在荷兰公主庭院陶瓷博物馆举办的《一代女皇武则天》;配合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赴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拓展了洛阳国际海外影响力。
全年馆内专业技术人员在各级各类期刊发表学术文章10余篇,4项市级课题立项,其中《河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思考——以洛阳博物馆为例》为洛阳市社科联重点课题。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举办“河洛遗珍——展览背后的故事”等学术讲座5场,让文博成果更多惠及民众。
(三)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全年完成讲解接待10222批次(其中,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5569批次)。结合重要节日节点,以“线上+线下”的模式,利用直播、沉浸式讲解、情景剧展演等形式,配合临展,相继举办“赏牡丹文物 邂逅牡丹仙子”沉浸式展演、“东周驾六说”等系列主题社教活动59场,组织开展《神秘客·洛小文夜探洛阳博物馆》等各类研学活动240余场,接待社会各界研学团队约12000余人次,收益约14万元。开发《巧夺天工——铜胎掐丝珐琅工艺》研学课程,升级《泥彩陶香》《洛博里的小动物》,重新设计制作《河洛文明》研学折页,全面升级历史教室“博智乐园”。走进宜阳县福昌村举办《幻彩大唐——洛阳唐三彩》系列活动,走进新安县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研学献爱心”主题校园活动,为残障儿童送去温暖。
不断强化讲解员素质提升,多名讲解员在全国、全省各类比赛中斩获佳绩。分别荣获首届“博协杯”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专业组一等奖,“大邑商杯”河南省第九届讲解员讲解推介活动专业组“优秀讲解员”和“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员”称号。
拓展志愿服务领域,招募56名社会优秀人士充实洛阳博物馆志愿者队伍。举办志愿者专委会换届会议、2023年度志愿者总结大会暨志愿者年会庆典、2024年新晋志愿者授牌仪式等。深入社区、学校等一线开展“移动博物馆”宣讲活动8场。全年累计为公众提供志愿服务28460.74小时(其中,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4150小时),志愿团队荣获洛阳市“2024年春节文旅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四)深入优化藏品保护管理
持续提升藏品管理水平,完成2023年度新鉴定1004件(套),2024年度新鉴定223件(套)馆藏文物登录工作。全年借进、借出展品993件(套),严格遵循藏品出入流水程序,保障各项展览顺利开放。完成向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共计39件(套)文物调拨手续。
继续加大征集力度,接收刘林民捐赠各类藏品400余件(套),类别涵盖陶瓷器、漆木器、古籍、碑刻拓片等。积极配合公安机关打击文物违法犯罪专案,完成45件(套)涉案物品的接收、登记和暂存工作。
不断提高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洛阳博物馆馆藏重要碑刻墓志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洛阳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已完成招标工作,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完成对馆藏佛造像、界休窑三彩牡丹纹罐、汉龙首凤盖铜熏炉,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展出17件/套青铜器的维养工作。承担洛阳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和洛阳师范学院文物保护修复共计90件(套)。承接商丘博物馆陶瓷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等编写工作。积极开展民间收藏文物公益性鉴定咨询活动、文物保护修复研学活动,提升公众文物保护意识。
(五)文物安全工作扎实有力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安全工作部署,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重点工作任务,守好文物安全底线,实现全年安全零事故目标任务。制定《洛阳博物馆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狠抓督促指导,形成攻坚合力。持续提升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改质量,落实周调度、月讲评、会商研判、隐患整改等工作方法,及时消除一般隐患10项。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立体防范体系,完成洛阳博物馆(三期)安防工程项目,完成场馆自动跟踪射流灭火装置更换项目,提升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突能力。组织各类安全隐患排查40余次,消防灭火演练及应急疏散演练各8次,切实增强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荣获市2024年度消防宣传“公益团体”荣誉称号。
(六)文旅文创融合亮点纷呈
全年新增文创产品近百款,在售文创产品总数达300余款,涉及生活器皿、服饰、文具、饰品、简餐等多个品类。“朱颜镜”入选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评选的“中国好礼产业促进计划2024—2025年度推荐产品名录”。参加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业技术博览会,获评由中国博物馆协会颁发的“最佳展示奖铜奖”。首次开展“文创市集”,集中售卖文创产品、简餐、饮品等,增设“快手神都汉服公益更衣室”古装租赁大巴,点亮夜生活。策划实施多场次“小唐人游园会”“百名小记者畅玩数字馆”等沉浸式体验活动。
(七)提升全媒体宣传水平
全年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B站、小红书等十多个新媒体平台和账号安全运营,年稳定受众372万,年度浏览量累计378万。社会各类媒体对我馆新闻报道累计300余篇,“华夏衣冠系列展——时裳·武则天”和“其宁惟永——北魏洛阳永宁寺特展”获评“2023年度河南省博物馆宣传十佳案例”。
二、存在问题
一是对博物馆“热”应对能力有待提升。供需矛盾突出,洛阳博物馆场馆建成至今已经15年,硬件设施设备相对老化。节假日期间出现预约难等情况,无法满足社会各界需求。
二是展览经费不足,难以推出高质量展览。
三是学术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学术科研体系建设有待完善,与一级博物馆的地位不匹配。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持续深化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建主体责任,夯实上下同心的责任链条,引领三个党支部朝着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发展。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严格党员队伍管理,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和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教育,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二)发挥馆藏文物资源优势,创新展览展示,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全年完成临时展览7个,让河洛文化“走出去”。重视基础研究,夯实学术底座,做好课题申报和项目研究,积极举办学术讲座,争取完成《洛阳文博》首刊出版工作。
(三)积极推进交流互鉴,提升讲解服务,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加快推进研学空间提升,完成新研学场地建设,做好研学导师梯队培养。完善线上教育资源,与更多学校、社区等机构建立长期有效合作,为更广泛人群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四)牢固树立安全底线意识,加强全员安防教育。完善场馆安全工作审批制度,确保场馆各项工作安全有序开展。积极申报实施安防项目(四期),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推进项目落地。实现2025年文物安全年。
(五)围绕八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试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创新文物活化利用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推进洛阳博物馆文创旗舰店项目。拟举办首届“都在洛阳”文创产品设计大赛。争取新研发30款以上文创产品,做好宣传推广,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
(六)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设备更新项目、东周王城遗址博物馆提升改造和丝绸之路博物馆馆舍筹建工作。
(七)完成局党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