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周日组:融合大气之风 博雅恢弘之美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各组团队成员风采展示已接近尾声。 “给力”周二组、“资深”周三组、“酷飒”周四组、“爱美”周五组、“火星”周六组——每个服务组都风格迥异,那么作为“压轴”周日组又是什么样的呢?
周日组是有探索有惊喜的“研学狂人组”
周日组在组长郭丽红老师的组织带领下,不但在河南省内的博物馆参观学习,通过到洛阳二里头遗址、郑州大河村遗址、巩义双槐树遗址等地沉浸式的研学,让志愿者老师们走入考古现场或遗址,了解河洛地区远古先民的生活状态,感知华夏文明的发展脉络,了解省内各地市的历史演变。
同时,志愿者老师们还走出河南省,到山西、陕西、江苏、湖北、河北等邻省博物馆研学,通过对山西陶寺遗址、曲沃天马遗址、陕西梁带村遗址、湖北石家河遗址、熊家冢遗址等多地参观,使大家深切感受到河洛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融合,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组图:周日组省内省外的研学活动
每次研学,郭丽红老师都会提前确定地点和内容,作出详细攻略,成立“服务小组”,明确分工协作,对研学时间时长地点等细节要素发文公布;出发前再做注意事项的提示,搜集研学内容的介绍,让大家对研学内容初步了解,在参观中做到针对性的学习——细致专业负责的态度,让每次研学都会有惊喜收获。
2018年“凤归大邑商”的研学参观中,安阳市多家博物馆的资深志愿者张红波老师全程安排和讲解,安阳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文字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志愿者无障碍参观!
2019年十一期间,参观山西侯马晋国古都博物馆时,周日组研学队伍偶遇主持发掘侯马晋国遗址的山西考古研究所田建文老师——田老师主持和参加过侯马晋国遗址、夏县西阴村遗址等发掘工作,大家就像追星族一样,围着田老师询问考古发掘的种种。这种喜悦,只有志愿者这样的历史爱好者才会懂!
晋国古都博物馆的高馆长,是2018年参观山西稷县金代砖雕墓时的馆长,当年高馆长就给洛博志愿者老师半票优惠,这次直接安排免费讲解,这也是一种缘分!
2020年十一期间,周日组和周六组联合组队前往湖北武汉、天门等地参观,为湖北助力加油。老师们受到湖北省博物馆001号国宝级志愿者胡昇老师及周日组老师的热情接待。郭丽红老师带去祝福贺卡和三彩牡丹盘,湖北省博的老师给每人准备了书籍并签字留念,73岁
的胡昇老师全程陪同!在湖北省博物馆和武汉博物馆的参观,两天的相聚,让洛博和湖北省博的老师们互相学习、互相牵挂,产生了深厚的友谊。武汉之行,被刊登在《湖北日报》上,并在“学习强国”上发布。在襄阳的参观中,被襄阳电视台采访,在“襄阳新闻”中播出,湖北之行,即增加了两地多馆的交流,也宣传了洛阳博物馆,可谓收获颇多。


图:《湖北日报》头版刊登洛博志愿者研学(版左下)
郭丽红组长接受记者采访中
在途中,研学“狂人”们为了让更多的时间用于研学,那也是非常拼的! 2019年参观开封博物馆新馆,老师们一天的时间全部泡在博物馆,等博物馆闭馆后才喊着去吃饭。2018年参观永乐宫、运城博物馆时,大家也是一天不吃饭,啃干粮,奔走于各个参观点。同行的司机师傅曾不解的问“你们这么拼,图什么呀?”老师们互相打趣:“洛博的老师可是铁军,研学刷馆不吃也不喝。哈哈!”是呀,大家想把所有有效的时间都留给研学,只为多看一眼文物,多学一点知识!
“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各类书籍是我们学习的基础,但踏上历史的地层,那些历史故事才能鲜活,我们才能更好的讲解华夏文明”——周日组团队的“疯狂”研学,既加大了洛阳博物馆与其他博物馆的交流,也带来太多收获和快乐。研学,周日组还将继续!
周日组是坚持不倦的“学习达人组”
说起周日组的王克强老师,那可是大名鼎鼎!王老师是一位退休教师。为了让志愿者老师讲好洛博文物、普及历史知识,于2017年9月组建了“王老师学习群”,学习群中有134位老师参与学习,什么概念呢?洛博志愿者团队现有180人(含馆方人员),有四分之三的老师参加了学习群,足见学习群的热度了!王老师是一位认真负责的好老师,他会提前将讲课内容发布在学习群中,于周日下午在志愿者办公室公开授课。每到开课时,志愿者办公室坐满了学习老师,你能想象,来博物馆参观的游客,竟然主动要求听王老师讲课吗?王老师的课堂,成为洛博的一道风景,成为周日组的盛景!
图:王克强老师讲课和他手写的文物图卡


几年来,王老师讲课内容涉及《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自行绘制了馆藏文物图卡,汇集文物信息,为老师们增加知识储备,做好日常讲解,付出了大量的精力。2020年疫情期间,出于疫情防控要求,学习群暂停,随着疫情平稳,根据大家要求,王老师学习群于2021年2月25日恢复学习。从《史记》之《鲁周公世家》开始,学习又将继续。王老师说:“每次到博物馆服务,每次为大家上课,都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是呀,每次上课,讲课者和听课者都是开心和满足的。
周日组还有一个学习团队,“翰墨春秋书法学习群”——这是胡亚萍老师于2019年1月创建,现有26位老师参与学习。胡亚萍是一位教师,擅长书法、文物修复等。经周日组老师们提议,胡老师成立书法群,通过微信短视频的方式进行授课,讲解书法的运笔、章法、格式、款式等基础知识。老师们练字的书法作业,也由胡老师进行微信点评。在胡老师的指导和督促下,目前周日组史绍宇、胡杰、孔海燕老师的书法已有小成。
周日组是能演能画的“神奇文艺组”
2017年12月,当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国家宝藏》播放后,河南博物馆作为第一季的重点博物馆,带着云纹铜禁、贾湖骨笛、妇好鸮尊的文物走上电视,由自己的国宝守护人讲述它们的前世今生,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文博热。这让洛博的志愿者兴奋不已,原来文物故事还可以这样讲,我们也能用更好的形式,让洛博的文物活起来!

图:志愿者老师准备演出中
2019年1月,组长郭丽红老师编导的洛阳博物馆第一个原创文物故事情景剧《齐侯宝盂的故事》,走上了洛博年会的舞台——该剧讲述了周王向齐后求取王后,经朝堂和后宫的一番曲折,最后由二女儿仲姜嫁于王室的故事。单澍泓扮演的齐侯、丁燕秋扮演的齐后、刘琳扮演的大女儿伯姜、祁忻扮演的二女儿仲姜、闫育乐扮演的周使、郭丽红扮演的晏桓子……大家用真情演绎了洛阳博物馆第一展厅中“齐侯宝盂”的前世传奇故事。



组图:《齐侯宝盂》三次不同舞台演出
2019年5.18世界博物馆日,“齐侯宝盂”情景剧,以快闪形式,在展厅齐侯宝盂的文物前再次演出,二个公主在演出中情不自禁的留下眼泪,齐侯齐后演活了对待嫁女儿的惜别之情。当天三场分时段演出获得现场游客的阵阵掌声,并登上当日洛阳文物局的新闻报道。
2020年5.18世界博物馆日,洛阳文博系统节目汇演,“齐侯宝盂”情景剧代表洛博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第三次上演,文物情景剧成为宣传洛博的有力助力!

图:在剧中结缘的“一家人”
清雅多才的丁燕秋老师,不但在演出中与伯姜、仲姜的扮演者刘琳、祁忻老师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宛若一家人。她还利用业余时间,手绘了“齐侯宝盂”素描版,郭丽红老师将其印制成书签,给每位剧组老师发放留念,也作为周日组和其他博物馆交流的小礼物,很有纪念意义!
娴静聪慧的关晓琳老师,在2020年1月春年前手绘贺年卡,用洛博的馆藏文物,配上诗经中吟诵的植物,绘制成精美而独特的贺卡,作为周日组新年的礼物。一张书签、一张贺卡,本身不算贵重,但这份用心,这份情谊,却是无价!你们想知道书签和贺卡是什么样吗,别急别急,文中奉上!



组图:丁燕秋老师手绘《齐侯宝盂》书签
关晓琳老师手绘《诗经》与文物系列贺卡
你知道吗,写剧也能上了瘾!这不,郭丽红老师编导的第二部文物情景剧《窃曲纹铜鼎的故事》,于2020年9月在洛博夜剧场上演。故事讲述了东周王陵被外国人盗掘,文物流失海外——精彩的演出,让现场的观众产生了共鸣。当老师们举着流失海外的精美文物图板走到舞台中央,悲壮地呼吁“这些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代表了中国最高的青铜铸造技艺。我们期盼,它们早日回归祖国,回到洛阳!”观众们爆发起久久的掌声,大家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图:洛博夜剧场《窃曲纹铜鼎的故事》
目前,郭老师第三部剧《召伯虎盨的故事》,已排练完毕,等待上演。讲好洛博文物,情景剧有趣更有意义!
周日组是团结友爱的“快乐融合组”
周日组现有老师五十余人,几乎都是上班族。因为热爱历史、热爱洛阳,基于共同的愿望而融入洛博志愿者的大家庭。周日组有胡亚萍、史绍宇这样的夫妻志愿者,连他们的女儿史晏如(小开心)也是洛博的小志愿者,一家三口志愿服务,这是无私的奉献!周日组还有杨子超、张舒涵这样的情侣志愿者——周日组是“幸福”之组。

图:胡亚萍、史绍宇夫妻志愿者
周日当天的定点讲解,老师们总是踊跃报名,往往在发布消息后很快报满——这不,杨顺荣老师着急了,“这报的也太快了吧”!孟维华老师报的定点讲解因故不能参加,高利平老师立刻临时顶替,按时到馆开讲!老师们积极完成馆方规定的定点讲解排班,自觉有序服务——周日组是“团结”之组。
每年春节前,组长郭丽红老师会自费给大家准备小礼品,激励大家。2021年春节前,周日组讲解前十名郭爱民、刘慧敏、马会萍、游丽萍、杨彬、常云慧、马瑞丽、高利平、史绍宇老师就收到了挂历和布偶;为周日组策划的牛年贺卡,由王克强老师书写“洛阳博物馆”篆字,李成龙老师排版打印,郭丽红老师根据每位老师的情况亲笔书写贺卡内容。当权艳丽、涂远明老师收到自己的贺卡时,非常的开心。春节前,胡亚萍老师自备纸墨,为大家送上红红的春联,“一庭春色含生意,几树梅花应早春”,满满的祝福,让大家笑意挂满了脸上,


马会萍老师的相机,让快乐永远的定格——周日组是“快乐”之组。
组图:快乐周日组
周日组有胡杰老师这样的医务人员,多次组织本院医生为志愿者传授急救知识和义诊,是爱的天使;马会萍老师是牡丹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已培育鉴定出30多个牡丹新品种,待鉴定的优秀品种40多个,是新时代的“牡丹仙子”;刘斯帆老师是一名警察,2012年首批洛博志愿者,年轻的“资深”志愿者,坚守九年,初心不改;祁忻老师,洛博《繁星》报的编辑,是洛博志愿者新闻和风采传播的助力者;马瑞丽老师是社区党委干部,还是漂亮的主持人;郭爱民老师,洛阳市导游协会理事,在多家博物馆从事志愿服务,是一名不知疲倦的志愿达人;游丽萍老师是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美丽温婉,跳舞画画都很棒,是本组的讲解先进:史绍宇老师是一位美术老师,美术自然不在话下,还是一位瓷器爱好者,对明清瓷器鉴赏那可是经验丰富;涂远明老师在企业工作,擅长唱歌跳舞,还拍的一手好照片;安乐老师是一拖幸福十号的工作者,各种手工做的得心应手,是2020年新晋志愿者服务时间最长的一位……这么多优秀的志愿者,共同组成了周日组这个大家庭,我们因奉献而快乐,因快乐而幸福。




组图:“牡丹仙子”马会萍老师、讲解中的郭爱民老师、孙锷老师、涂远明老师、胡杰老师

刘斯帆

安 乐


组图:讲解中的付延琴老师、丁燕秋老师
这就是周日组,每一位老师因为共同的愿望而走进洛博的大家庭。不忘初心、不负韶华,为守护文物、传承历史而不断提高着,为讲好洛阳精彩、分享文物故事而时刻努力着。
洛博君悄悄话:“神奇”气质的周日组,很具有融合大气的博雅恢弘之美。堪称“神奇女侠”的周日组组长郭丽红老师,2015年加入洛博志愿者团队。作为巾帼律师一枚,颇有男子的峭峻风骨——做事利落干脆、严谨理智,但她也有感性柔软的一面:对每一位个性迥异的组员,都温暖而善解人意,知人善用,各扬所长。
郭丽红老师最喜欢的文物是东周时期的“金村大鼎”。这件体型颇大的战国大鼎,身上却深深刻上了近代战乱贫弱年代的伤痕。仅留在中国的三件金村文物,与1928年到1932年期间流失海外的数千件美轮美奂的金村文物形成强烈对比,令人愤慨唏嘘——文物仿佛在说话:唯有自强,方可有尊严;唯有国强,才能保护这些珍贵华丽的文明瑰宝!
策划:洛阳博物馆宣教部
文稿:洛阳博物馆志愿者 郭丽红
摄影:洛阳博物馆志愿者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