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槐柳阴初密 帘栊暑尚微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是古人划分春夏两季的日子,它的到来预示着我们将与春天告别。立夏之意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解释为:“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南朝梁代崔灵恩的《三礼义宗》也解释说:“四月立夏为节者,夏,大也,至此之时,物已长大,故以为名。”明代成书的《莲生八戕》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由此看出,古人认为到了立夏时节,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长大,预示夏天的到来。

关于立夏的谚语
立夏以后,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影响作物生长。田中耕作的人们根据日常生产中总结的经验,创作了许多与立夏有关谚语,“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不下,高田不耙”,“立夏无雨,碓头无米”。意思都是说如果立夏之日不下雨,那么庄稼就会歉收。
立夏的祭祀活动
古人非常重视在立夏当日的祭祀活动。《吕氏春秋·孟夏纪》中记载到:“乘朱辂,驾赤骝,载赤旂,衣赤衣,服赤玉。”在周代,立夏当天周天子要身穿朱色礼服,乘坐朱色马车和马匹,高举朱色旗帜,率领文武百官到郊外举行迎夏仪式,祭祀炎帝和祝融。以红色为主色调,是因“夏色赤”,即夏天的代表色为红色。选择红色为主色,是顺应时色。
古人的消暑方式
立夏之后,气候逐渐炎热,及时补充水分,防止中暑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在两宋时期,皇帝立夏赐冰给群臣成为一种惯例,民间百姓在立夏日也有喝冰饮的习俗。到了明清时期,商人会在立夏时节手提装有冰镇饮料的木桶,到市场中叫卖。饮料多由冰、杨梅、桃子、花红等原料制成。

关于立夏的古诗
《立夏》
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这》
司马光
留春春不住,昨夜的然归。
欢趣何妨少,闲游勿怪稀。
林莺欣有吒,丛蝶怅无依。
窗下忘怀客,高眠正掩扉。
《立夏》
薛澄
渐觉风光燠,徐看树色稠。
蚕新教织绮,貂敝岂辞裘。
酷有烟波好,将图荷芰游。
田间读书处,新笋万竿抽。
(洛阳博物馆:邓元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