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清明节的历史非常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于上苍和先祖的祭祀历来被至于国家的首要地位,用什么样的器物和怎样的规格进行祭祀,在史书和礼书中都有着详细的描述和规定。先秦时期随着礼制的逐步加强,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所谓“藏礼于器”。这类器物叫作“青铜礼器”,简称“礼器”,或称“彝器”。西周初年,周公于洛阳制礼作乐,总结商人嗜酒亡国的教训,将青铜礼器的核心进行了重组,以鼎为尊。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周王室在祭祀时,位于宗庙之中的九鼎依次排开,从而达到天地人神间的沟通,让人得到上天和先祖的保佑。宗庙里,祭祀的烟火缭绕,钟声锵锵,鼓声隆隆,那场面是何等的宏大!
鼎,是青铜器中使用时间最长的,可以说伴随着中国走过了两千年的青铜文明时代。洛阳作为三代的政治中心,夏鼎、商鼎、周鼎皆有之,我们也可以从中窥探出古人祭祀的一二。比如,在洛阳博物馆基本陈列《河洛文明》的第一展厅就展示了一件商代的“子申父己”铜鼎。在它的内壁铸有铭文“子申父己”四字,我们由此得知,这件铜鼎是一名叫做“申”的贵族,为了祭祀他的父辈“己”而制作的。《诗经·周颂》中更是有“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兕觥其觩。”的记载。可见在商周时期,鼎在祭祀中尤为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在第一展厅中还有件祭祀使用的青铜器“召伯虎盨”。据《说文解字》记载:“盨,槓(gàng)盨,负载器也。也就是说,作为一种大型食礼器,盨主要用于盛装食物。常见的盨多为圈足,柱状足较为少见。在它的内壁刻有“召伯虎用作朕文考”铭文,应是西周晚期名臣召伯虎祭祀亡父时所用器物,遂被命名为“召伯虎盨”。召伯虎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召穆公,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和历史名词“周召共和”都和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洛阳博物馆还有一件西周的铜鼎,非常具有代表性,甚至它的复制件都成为了洛阳的文化代表元素,它就是出土于洛阳北窑西周贵族墓地的兽面纹方鼎。铜鼎呈长方形,立耳,直腹,柱足,腹部正中和腿的上部铸有粗眉大眼的饕餮纹,四角和每面正中都有突出的扉棱。在装饰技法上,它采用了浅浮雕和高浮雕的交相使用;它通体以细致的云雷纹做陪衬,更显示出了饕餮纹的狞厉之美。兽面纹铜方鼎整体庄重肃穆,沉稳典雅,更是被广大观众亲切地称为了“洛阳鼎”。
点击下方《洛阳鼎讲解》链接浏览视频
洛阳鼎讲解
介绍了这么多,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动手制作“鼎”吧。我们需要鼎材料有:正方形彩纸、水彩笔、固体胶。准备好这些材料我们就可以开始制作啦。
点击下方《洛阳鼎制作》链接浏览视频
洛阳鼎制作
首先我们拿出正方形彩纸向上对折,然后再进行对折。

然后我们沿着折痕折四个三角。

将折好的正方形翻过来,三角形对折之后再对折,折成一个小三角形。

我们把三角形下方的一角展开向上对折,折成一个正方形,另一面也是同样的折法。

接下来我们把正方形下方的一角向上展开,折成一个长方形,另一面也是同样的折法。

我们把长方形对折然后把左右两边对齐折成三角形,另一面也是同样的折法。

将折好的这两面翻折到里面,把中间上方的角向内对折,另一面也是同样的折法。

之后我们将两侧向中间对折。另一面也是同样的折法。

我们将下面的三角向上翻折,另一面也是同样的折法。

折好之后我们将两边的三角向上翻折,折成一个小三角形。

我们把两边折好的三角形轻轻拉开,就得到了一个“鼎”。
我们把两侧折过的地方用固体胶粘好,就大功告成了!

最后同学们可以在我们折好的“鼎”上画上自己喜欢的纹饰就大功告成啦!

我们制作完“鼎”之后,洛博君来教大家制作“邵伯虎盨”。
首先我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的彩纸,将它对折,然后再向上对折之后展开。

我们沿着折好的中间点折出一个三角,另一面也是同样的折法。

折好之后我们将两边向中间对折,另一面也是同样的折法。

我们将下方的长方形向上翻折,另一面也是同样的折法。

折好之后我们将它拉开,就得到了一个方形盒子。

我们将两侧的长方形沿着盒子的轮廓向上折,另一面也是同样的折法。折好之后用固体胶粘贴起来。


我们将“邵伯虎盨”的盖子放入我们折好的“鼎”中,我们的“邵伯虎盨”就制作完成啦!
供稿:时若怡
视频:时若怡 杜甲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