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试论摄影在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7-03-23 阅读数:7185【

  【内容提要】2008-2011年,笔者先后参加了由英、美、德等国博物馆专家举办的数场专题讲座,主题是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本文结合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从摄影角度谈谈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理解。主要探讨一下三方面问题:一是数字化博物馆的特点及其建设的必要性,二是数字化博物馆中摄影技术的运用,三是大英博物馆数字化摄影管理经验。

  【关键词】摄影 博物馆 数字化 虚拟网络

  2008—2011年,笔者先后参加了由大英博物馆(以下简称“英博”)、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及柏林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数场专题讲座。虽然涉及内容广泛,但主要还是针对类似我们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这样的超大型、国家级博物馆未来走势和发展方向而进行的深层次研讨。尽管博物馆属于高层次的文化建设领域,但不可能在现代化的大潮中置身事外,坚持走以往曲高和寡的路子。除了生存的基本因素之外,在提升本馆形象、扩大社会效应、对国家巨额投资负责等方面,我们都要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

  随着世界博物馆数字化进程步伐的加快,我们必须跟紧,不进则退。实际上,英、美、德等国博物馆在这方面也就是起步于近十几年,我们与其差距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博物馆从现实走向虚拟,从本土化走向全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尤其是国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不仅不掉队,而且还能领引潮流,在弘扬民族文化、提高中华民族软实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确实需要博物馆全体员工的积极努力。作为国博的一名专职摄影师,笔者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聆听了上述几场讲座之后,获益良多,谨将一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把国外有关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介绍给国内同行。

  一 数字化博物馆的特点及其建设的必要性

  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是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它会以较低的成本,对文物最小的损害程度,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分享博物馆的馆藏。最终达到居家可卧游全球,足不出户纵观人类千年历史建立的最佳效果,以最有效的手段传播人类文明历史。本文所说的数字化博物馆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实体博物馆的数字化,二是指建立虚拟的网上博物馆,这既是传统博物馆被数字化的结果,也是传统博物馆走向现代化的标志。

  (一)数字化博物馆的特点

  近十多年来,国内对于数字化博物馆的研究成果丰硕。2011年5月20日,笔者以“数字化博物馆”为主题,在“中国知网”网站上检索,共有205条记录,说明发表在国内各报刊、杂志上有关数字化博物馆方面的论述已达到205篇。笔者将数字化博物馆的特点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数字化博物馆充分利用数字化现代多媒体技术,使博物馆的展出变得 便捷、成本低廉而高效,在最大程度上扩大收益面,减少由于频繁展出而对文物造成的损害。前者与后者本是一对矛盾,只有在博物馆的数字化时代,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解决。

  第二,数字化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以往的展出模式。影像的高质量采集、存储以及远程传输,是数字化博物馆首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从纸质到电子化的档案编制,再到数字媒体,对博物馆的影响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

  第三,博物馆向数字化的转变,是一个持续的、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由不断加速的数码技术创新所驱动,也随着公众的新需求而不断调整。

  所以说,一定要根据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特点,走出以往展陈的思维定式,走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符合大众需求、符合国家利益和扩大社会效益的新路子。

  (二)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现代化数字博物馆花费巨大,为什么还要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对于所有博物馆的领导者和规划者来讲,如果不放弃实体博物馆只是一个原则,那么构建数字虚拟博物馆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发展方向。因为国家的寄望、普通民众的期盼以及博物馆对于社会的责任,会让我们感到重任在肩。作为国博一员,特别是像笔者这样的视觉艺术实践者和数字影像的直接参与者,更应该找到自己在数字化时代新的定位。如果说传统媒体与博物馆的展陈形式出入较大的话,那么现代数字媒体将会在最大程度上弥补过去单调和缺乏现场感的补足。

  另一方面,随着虚拟博物馆的出现,博物馆的围墙正在逐渐变矮直至消失,博物馆的空间被无限地放大。随着“在线博物馆的博物馆”(the Museum of online museums)这一新名词的出现,这一概念和网络短语将从此植根于人们的脑海之中。在参观博物馆的人群中,真正懂文物的观众一般是少数。但是必须承认,尽管怀着不同的目的,但对文物年代、细节感兴趣的人却在与日俱增。

  因此,数字化博物馆一旦建成,许多实体博物馆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是需要花很大力气解决的问题大都可以迎刃而解。即使不甚完美,也可以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从而达到博物馆数字化的真正目标。

  二 数字化博物馆中摄影技术的运用

  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摄影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直接关系到数字博物馆的视觉质量和人们对它的认可程度。所谓数字虚拟博物馆,最终还是要通过摄影师的镜头和高分辨率扫描仪来完成。虽然摄影本身只有不到200年的历史,但通过照相机的镜头和摄影师的艺术加工,可以让“死”的文物说话,而今后的数字博物馆,正是这些“会说话的文物”的集大成之地。摄影技术在数字化博物馆中的运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数字摄影技术显著而深刻地拓展了图片的利用空间,也使摄影师的职业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传统的平面媒体正在弱化,而数字化的三维以至多维视觉表现形式正在崛起,这里也将变成摄影师施展自己才华的演练场。博物馆从静态实物展示到数字化展示,这一转变过程开始较早,只不过最初仅局限于博物馆的摄影藏品,因为照片本身是最容易被纳入数字化展示内容的。

  其次,数字影像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均与照片研究、收藏及展示策略息息相关。例如,如何收藏数字影像?怎样保存和展示它们?那些利用传统技术拍摄的影像会有什么样的未来?我们看待它们的方式也会发生改变吗?通过摄影手段表现博物馆短暂而丰富的历史,这些问题都会归结到数字时代对照片的研究、收藏和展示策略上。

  最后,摄影手段和文档编制系统是整个博物馆数字化系统建设的关键所在。博物馆的文案录入信息系统开始较早,但任何一个博物馆文字信息录入得再多,也不能称为“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的关键在于图像的采集录入,既包括静止画面、活动画面,也配有音乐和解说,与之相关的链接越全越好,几者融合到一起才应算是成品。

  观众在欣赏一件文物时,多方位的照片和详尽的介绍是数字博物馆最起码的附带条件。历史背景和相关文物的比较是更高一级的。所以说,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工作浩繁而细致,当然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可以先从顶级文物着手。如大英博物馆藏《罗塞塔碑刻》,与之相关的文物极其有限,但破译埃及文字和法国翻译家商博良的故事,仍可以让一般人看不懂的罗塞塔石碑大放异彩。以英博的实力,把某一件文物包装得活灵活现并不难,但要将这项工作做得尽可能完美,确是艰巨而复杂的长期任务。例如,在英博新开馆的经典绘画画廊中,有一个动画的互动系统,为略显单调的数字化展示增添了生动有趣的成分。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后来他们也陆续开发了一些新的展室设备。其中有一个很有趣的关于佛陀的多媒体展室项目,位于东亚艺术博物馆内,配有一张光盘,可以让感兴趣的观众带回家尽情欣赏。2000年,他们还将数字画廊也放到网上,这个数字画廊包含了英博经典绘画画廊的所有藏品。以前,每个博物馆一般都只清晰地标明藏品发现地、捐赠人、收藏者、交易者的记录等,但是对于丢失的、抢掠来的或从非法途径收购来的艺术品还未蒋其来源记录在案。像其他国家博物馆一样,在藏品来源这个模块中,英博藏品会有例如原来艺术品主人姓名、交易地点、博物馆入藏日期等信息。这些信息并非不重要,因为许多艺术品经过了多次交易,这些信息对于档案研究甚至辨明文物的真伪都很有用。类似这样更深一层的文物档案信息,在数字化展示中可以用密码的方式分级处理。英博的介绍人说:数字博物馆的另一个优势是,当有人想找一件艺术品的时候,他可能不记得这件作品的名字或作者,只能记得这件作品中的一些模糊形象,例如“一幅远处的海景,近处好像还有一些房屋”这类的大体描述,英博利用“视觉内容和图解分类编码系统”,就能很快通过输入这些形象的代码来找到这幅作品,其准确率是相当高的。

  结合国博的发展现状来看,我馆开展数字影像工作迫在眉睫。现在,新馆已经落成,展品日益丰富,社会需求旺盛,国家在政策上又对发展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扶持倾斜,机遇与挑战共存,国博面临着一个大发展的绝佳机遇期。但是,目前我馆尚未系统开展数字影像的相关工作,绝大部分文物影像还都以胶片形式记录。令人欣喜的是,国博的摄影专业人员已逐步了解到数字影像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同行的领先进度,已开始积极尝试使用数字设备采集相关文物影像,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对老照片和以胶片形式记录的影像进行保护、研究,对外交流的需求也日益迫切。高清晰数字影像的采集是数字博物馆最基础的资源建设工作之一,是全馆业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博物馆数字化工作的开展以及最终成果,对我馆文物的研究、保护、展览、宣传及博物馆功能建设,都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 大英博物馆数字化摄影管理经验

  在启动建设数字化博物馆的实质性工作中,笔者始终认为, 高质量的摄影和其他图像采集工作是重中之重,应该先行一步。在这方面,国外同行的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今以英博建设数字化博物馆为例,谈一些该馆在摄影管理方面已取得的成功经验。

  第一,改组各部门的办公区域,集中管理,统一协调。2007年底,伴随着英博大楼改造工程的上马和数字化博物馆的启动,该馆的摄影和影像工作形式亦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的需要。英博原先各藏品部门以及科技修复部,都有与之签约挂靠的摄影师。这种工作安排虽然有其便利之处,但灵活性不强,容易忽略一些在文物摄影方面更为擅长的摄影师。同时,各部门因为可以随时调用它们的专用摄影师而变得有依赖性,长此以往,效果不甚理想。摄影和影像是任何一座有一定规模的博物馆都需要花大力气健全和拓展的工作之一,是博物馆数字化的先行者,否则博物馆的数字化将永远停留在设想上。英博改组的重点,是将主拍摄棚、后期制作间、扫描录入部以及摄影部经理和首席摄影师的办公区都集中起来,统一调配,匀量使用,不至于使各部门工作任务失衡。考虑到整个大楼的改造工程要花费三四年时间,在那段日子里,摄影和影像部只能是先分散在没有整修的大楼内,各为一体,后来才集中一处,优势随即体现。

  第二,开发新的图像系统,裁减冗员,加强培训。为了确保提供给本馆和学术界的文物图片质量,英博还开发了新的系统。摄影部的正式工作人员从原先的18人缩减为9人,并在摄影师内部进行了小范围的测试。尽管大家从事同一种工作,没有太大的好坏之分,但细微的差别还是瞒不住资深的图片编辑。将每位摄影师放在最适合发挥他们潜能的岗位上,为的是保证图片的最佳质量,并让博物馆数字化的进程少走弯路。英博给每个藏品部门都配备了相关的照明设备和中程焦距的专业数字单反相机,所有工作人员均参加相应培训,以加强大家对于数字化博物馆概念的理解以及了解如何参与其中。这样做的结果是,英博大部分藏品现在有了质量较高的照片,而且有更多的人能通过免费的藏品在线服务(Collections Online Service)浏览甚至购买到这些照片,博物馆的效益得到实际的提升。当然,也有人对照片的质量和质量控制问题提出异议,觉得数字化博物馆的迅猛发展会影响实体博物馆的声誉,导致博物馆的性质最终改变。不过大家还是一致认为有胜于无。至少这些照片被展示后,会刺激出版事业对高质量图片的需求,从而也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尤其是对海外人士。现在可以确定,在“藏品在线”中,收录了190余万件藏品影像数据,免费提供给那些感兴趣的访问者观看、研究,影响是巨大的,其中也蕴含着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洛艺博”)曾经从网上购买过一张英博馆藏文物图片。该馆计划出版《洛阳古代墓葬壁画》一书,得知英博馆藏有一组出土于洛阳汉墓的壁画空心的图片后,经人介绍与英博图片部(British Museum Images)联系上。就确定所需照片、照片在书中的位置和尺幅、照片的拷贝数量(即图书发行量)、服务费等问题,进行了多次交流、协商。在洛艺博付费后,英博图片部寄来了图片使用授权书,并给了一个网址和密码,洛艺博可以直接从网上下载所需图片,下载有效期为30天。

  第三,调整充实,使摄影队伍适应和能动地接受博物馆数字化方向的转变。现在,摄影师们只对首席摄影师一人负责,分布在博物馆的五个摄影室里。每个摄影室里都配备了完整的室内灯光系统、大画幅仙娜相机和Phase One数码后背、苹果和PC图形工作站。由于摄影任务庞杂,相互间的沟通和在此基础上的有效管理显得极为重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英博摄影部每月召开会议,讨论制定政策和工作计划,还召开例会,以便了解各部分的工作进展,协调进度,所有颇具建设性的意见都将被采纳。

  第四,开发和使用电子预订系统。旧的纸质文字的信息内容,通过几个不同平台录入,而新的影像需求先要通过填写电子预订表格提出,该电子表格从英博馆内网上就可获得,之后结合文字信息尽快制定拍摄方案。英博的首席摄影师有权力访问内网的页面,以便了解新提交的影像需求的数量和类型。经过评审,根据每项拍摄工作的特点,分派给不同的摄影室和摄影师。拍摄任务布置下去之后,摄影师的电脑屏幕上就会出现这张表格。他们按照既定程序,开始着手拍摄工作。整个过程从调运藏品开始,到拍摄完成结束,少则一天,多则两三天,由于工作进入到正常程序状态,所有人干起活来都感到得心应手。摄影师在交出一张他认可的照片之后,会把它连同藏品注册号码一起存储在一个专门的网络上。照片一经存储,就与这件器物的文字或原有的图像记录链接起来,并迅速上传到数字影像资产数据库(DADB)中。最后,整套照片资料会形成一个资产号码,被永久地存储起来,整个摄影任务至此完成。此外,影像需求者也会及时收到一份通知,告诉他(她)所需要的照片已经存在于数字影像资产数据库 (DADB)中,可随时查阅。该数据库(DADB)对博物馆所有员工开放,它和一个影像自助服务系统相配套。英博以外的付费用户在这里都能访问到多达190余万件藏品,以及与这些图片相关的藏品记录。博物馆员工浏览影像的权限是分等级的,高清影像的浏览权限只有管理层人士、摄影师和影像资料馆的人员拥有。影像在策展部门最主要的应用,是藏品管理和行政目的。

  第五,为了辅助这一工作,影像自助服务申请应运而生。只需执行几个简单指令,这个系统就能把所需的图像,按照想要的格式下载到任何个人网络硬盘的文件夹里。英博有一个借展信息数据库,用户在这个数据库中输入藏品号码,就可以浏览(仅限浏览)数字资产影像数据库里这部分借出文物的数字影像。随着数据库里影像的不断增加,所有人都渐渐意识到了文物配图的好处,他们可以更容易地在库房里按照片来辨识器物,并且为研究和展示目的挑选文物。馆外的研究人员也能提前计划参观或者进行在线研究,同时也节省了博物馆工作人员回答关于藏品一些基本问题的时间。到目前就英博有记录的700万件藏品而言,190余万件藏品在线,只有一小部分在展室里长期展出。其中64余万件藏品有两张以上影像图片,25%的藏品至少有一张照片,并免费供用户在线进行学术研究和下载,所有影像都是无偿提供给网络用户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英博在数字化进程中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完全可以为我们国博数字化建设所借鉴,从而少走弯路。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就数字化博物馆特点及其建设的必要性、数字化博物馆中摄影技术的运用、大英博物馆数字化摄影管理经验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是一项巨大、复杂而且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任何一方都无法独立将其完成。目前,即使是最先进的博物馆,在数字博物馆建设方面已迈出的也仅仅是一小步。就规模而论,刚刚改扩建完成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展出门类较全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它具有建立未来数字博物馆的雄厚基础。笔者坚信,国博数字化一定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取得长足发展,最终由理想变为现实,国博的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将有一个美好未来。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红展”视觉艺术浅淡—论“抗战.. 下一篇从文物点交看中外博物馆业务活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