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是生命的摇篮。洛阳地处天下之中,水资源丰沛。滔滔黄河,奔流东去;伊、洛、瀍、涧,穿流其间。《周易》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自上古时期,伏羲一画开天,开创华夏文明之时,河洛流域就是人类栖息之地。

绘制 李银刚
古人逐水而居,饮水思源。从《诗经》开始,历代吟咏河洛水流的诗篇浩如烟海。元代张政诗云:“湛湛清流九曲湾,深沉彻底似拖蓝。”盛赞汝河之美。
汝河是淮河水系沙(颍)河的支流。为和豫南的洪河支流汝河予以区别,一般称为“北汝河”。

今日汝河
北汝河乃古汝水上源演变而来。《汉书·地理志》云,古汝水“过郡四,行三千三百四十里”,支流庞杂,气势磅礴。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提到,汝水源于河南天息山、大盂山——今伏牛山系余脉跑马岭一带。
跑马岭位于洛阳嵩县。北汝河由此发源,穿越高山峡谷蜿蜒东去,流经汝阳县、汝州市、郏县、宝丰县、襄城县、叶县,绵延250公里,如同一条碧绿的丝带,将伏牛山区的奇峰异石与黄淮平原的沃野千里紧密相连,承载千年文明,浸润百姓烟火。
从上古时代的女娲国、广成泽,到先秦时期的“鬼谷军校”;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武则天幸温泉的典故;从汝阳的恐龙化石,到汝州的汝瓷,皆为北汝河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洛阳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古时,汝河一带是丝路水陆中转站,嵩县跑马岭下常有驮运货物的骡马经过,汝阳内埠镇尚有不知何年何月所刻的“丝纶市”残碑。 行走在北汝河畔,仍能看见烧造汝瓷的熊熊窑火。这条河映照过新石器时代先民渔猎的身影,聆听过《诗经》里吟唱的相思情意,如今仍哺育着两岸生民。它不仅是地理的河流,更是时间的河流,文明的河流。

汝河
汝海与广成泽
北汝河发源于伏牛山深处嵩县车村镇。从当地栗树街村摞摞沟流出的山溪,与纸房村东沙沟涌出的溪流在东庄桥下汇流,形成了汝河源头,而后逶迤向东,流经汝阳、汝州、郏县、宝丰、襄城、叶县,与沙河相汇。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古汝水在汝阳、汝州一带汇聚成湖,别名“汝海”,汝阳人称其为“汝阳江”。李白诗云:“朝发汝海东,暮栖龙门中。”晋代郭璞注释《山海经》曰:“汝称海,大言之也。”
传说,大禹治水,劈开伊阙,“打开龙门口,撤干汝阳江”。这说明古汝海与伊河相通。汝阳杜康酒名噪一时,有人以为杜康河是汝河支流,其实它是伊河支流。
据明《汝州志》记载,大禹凿开伊阙治水,导致汝海水位下降,形成了沼泽——广成泽,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沼泽又变成了农田。
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后,辟广成泽为广成苑,作为皇家校猎场地。汉安帝时,将广成泽分给贫民垦种度荒,沼泽变沃野。

云梦山相传是鬼谷子隐居地
鬼谷子与云梦山
汝阳县城东有一座云梦山。山下云梦村俗称鬼谷村,山中云梦洞俗称鬼谷洞。人们在洞中发现了东周青铜戈、汉代陶罐、宋代瓷器等。
汝阳旧称伊阳,古属汝州。明《汝州志》载:“云梦山在伊阳县东南七里,相传鬼谷修道处。”
《河南通志》等亦提到,先秦奇人鬼谷子曾在云梦洞隐居收徒,开办“鬼谷军校”。
鬼谷子本名王禅(一说王诩),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精通兵法谋略。唐末五代志怪小说《录异记》云:“鬼谷先生者,古之真仙也,云姓王氏。自轩辕之代,历于商周,随老君西化流沙,洎周末复还中国。”
苏秦、张仪、庞涓、孙膑、商鞅、毛遂等战国风云人物,都是鬼谷子的弟子。《史记》记载,苏秦是东周洛阳人,曾在鬼谷子门下精修纵横术,出师后游说六国合纵抗秦,佩六国相印,飞黄腾达。
神一般的鬼谷先生却隐居世外,终身未踏仕途,唯有《鬼谷子》一书传世。
女娲与仙鹤骨笛
汝州隶属于平顶山市,号称“中国女娲文化之乡”,汝河北岸相传是女娲炼石补天之处。
汝通“女”,汝水曾唤“女水”。《世本·氏姓篇》云:“天皇封弟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其后为女氏。”一般认为,天皇即伏羲,弟娲即女娲。
汝州境内北汝河畔有中山寨遗址,以及女娲国、女娲湖景区。中山寨遗址处于大土丘之上,是裴李岗文化向仰韶文化过渡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传说,这里是数千年前的女娲国国都。
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在中山寨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祭祀坑,以及仙鹤腿尺骨制作的骨笛,为女娲传说提供了实物佐证。
《乐书》点校有言:“昔女娲氏命娥陵氏制都良之管,以一天下之音。”这支骨笛,或许就是上古时期的定音器——都良管。

风穴寺唐代七祖塔
风穴寺与《少林寺》
汝州北依嵩山,南靠伏牛山,汝河穿城而过,此为“两山夹一川,汝河流中间”。
据清《风穴志略》记载,汝州东北风穴山上有两个风洞,洞深数十里,出风时猛不可挡。风穴山中的风穴寺,地处嵩山南麓,始建于东汉,是佛教天台宗、临济宗“双祖庭”,与洛阳白马寺、登封少林寺、开封大相国寺并称“中原四大名刹”。
中原寺院大多沿中轴线布局,方正大气。风穴寺却有江南园林之韵,佛殿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后院山谷中有瀑布、清潭,据说是电影《少林寺》的取景地。
古时中原多战乱,风穴寺藏于深山,迄今存有自唐至清历代建筑140余座,堪称“古建博物院”;其中,唐代七祖塔、宋代悬钟阁、金代中佛殿乃三大国宝。
七祖塔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中国现存的七座唐代高塔之一,供奉着天台宗七祖贞禅师的佛骨舍利。
除了贞禅师,古时还有一百多位历代高僧圆寂于此,佛塔聚集成林。风穴寺塔林是中国十大塔林之一,可见其佛事之盛。

汝瓷博物馆
汝瓷与《汝帖》
汝河畔矿产资源丰富,高岭土、玛瑙等制瓷原料尤多。位居五大名瓷之首的汝瓷,因产于汝州而得名。
汝州乡野间密布汝瓷古窑址。蟒川镇严和店村的严和店窑址,曾是北宋时中原最大的青瓷烧制产地。
宋代制瓷业兴盛。以东京开封、西京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有大量烧造瓷器的官窑、民窑。相传,宋徽宗梦见大雨过后天色微青,遂传令工匠:“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宋代叶寘《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

汝瓷
汝窑乃官窑。天青釉汝瓷温润如玉,是皇室御用瓷器,产量极少。北宋灭亡后,汝窑熄火。因烧造时间短,如今存世汝瓷珍品仅60余件。
新中国成立后,汝瓷浴火重生,天蓝釉荷叶口瓶被打造成了汝州市标。如今,汝瓷烧制技艺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汝瓷畅销海内外。
汝州有三宝,除了汝瓷、汝石(梅花玉),还有《汝帖》——北宋汝州知州王寀主持翻刻的历代名家碑帖。汝瓷博物馆设在汝州文庙,旁边展厅内便有《汝帖》。

洗耳河畔许由像
许由与洗耳河
汝州有洗耳河、洗耳路,河畔芳草萋萋,路上熙熙攘攘。洗耳河发源于汝州与登封交界处的箕山,是北汝河支流。相传,上古高士许由曾在河边洗耳。
西晋皇甫谧在《高士传》中提到,许由品格高洁,淡泊名利。尧听说许由德才兼备,想把天下让给他,许由拒绝了;尧又派人游说许由当九州长,许由干脆跑到河边掬水洗耳,免得俗言俗语脏了耳朵。成语“洗耳恭听”化用了这个典故,但词意大有不同。
许由洗耳是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象征。东汉洛阳名士蔡邕《琴操》有云:“许由者,古之贞固之士也。” 洗耳河畔屹立着许由塑像。当地人说,旧时,汝州西关还有许由庙,以及明代所立的许由洗耳处石碑,可惜今已不存。不过高士风范照耀千古,流淌千年的洗耳河,本身就是一个活的文化符号。

广成关一带
画外音
广成子与广成关
临汝镇西南有崆峒山,附近的涧山口水库旧称广成泽。
传说,古汝水浩瀚如海,崆峒山宛若海上仙岛。广成子——道教“十二金仙”之首,曾在山中隐居修道,活了一千多年也不见衰老。
《庄子·在宥》记载,黄帝“闻广成子在崆峒之上,故往见之”,两次拜访广成子,向其请教修身养性、长生不老之道。
古汝州乃洛阳东南门户。东汉末年,朝廷在洛阳周围设八关拱卫京师。其中的广成关是古代宛襄、荆楚地区连接洛阳的重要通道,就在汝州市临汝镇一带,只是关隘遗迹今已难觅。
古代广成苑的温泉如今还在涌动。临汝镇旁边的温泉镇古称“温汤”,有武后池、武则天雕像等景观。据北宋大文豪欧阳修考证,女皇武则天定都洛阳后,曾临幸汝州温泉,大宴群臣,饮酒赋诗,传为佳话。

三苏园(资料图片)
汝坟与三苏园
《诗经》有云:“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汝坟”其实不是坟,而是汝河堤岸的高地。
不过,确有先贤埋骨于北汝河畔。其中最有文化意象的坟茔,当数三苏园里的三苏坟。
三苏园位于平顶山市郏县,是“苏门三学士”苏洵及二子苏轼、苏辙的纪念地。园内有山,有湖,有寺庙,开阔大气。

三苏像
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随父上京应试,路过洛阳。可以说,河洛大地是他们追求理想、实现抱负的起点。苏轼病逝后,苏辙遵哥哥遗嘱,将其葬在了嵩洛厚土——今三苏园所在地。苏辙死后葬在哥哥身边。为让父子团圆,人们又在这里为苏洵立了衣冠冢。
千年前的中秋,苏轼思念远方的弟弟,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而今又近中秋,徜徉三苏园,不禁感怀沉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栗树街村摞摞沟溪流
跑马岭与分水岭
近日秋雨连绵,我们到嵩县探寻汝河源头时,只见层峦叠嶂,云雾缭绕,从栗树街村流过的山溪已显浑浊、湍急。
63岁的赵会民住在栗树街旁。他说,村南的那道山岭叫跑马岭,海拔1320米,既是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暖温带气候和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带。当地民谚云:“跑马岭上站一站,一脚踏着三条江。”
独特的地理奇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访。栗树街村建有自驾游基地,彩绘的公路导流线甚是醒目。 返洛时夕阳西下,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层林尽染,如诗如画。朋友说,找个好天气再来游玩吧,汝河还有很多故事等待倾听,还有很多美景等待“解锁”。(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丽娜/文 曾宪平 张丽娜/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