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洛阳城】都城规划非对称布局形制的成因


隋唐洛阳城与西苑
其一,宫城西侧便是东周王城和汉河南县城旧址的缘故。宫城西墙西侧一百多米便是东周王城东墙旧址和汉河南县城旧址,隋炀帝在仁寿四年的诏书中曾说:“但成周墟塉,弗堪葺宇。”考古调查资料可知,隋唐时期的东周王城旧址仍有断壁残垣残存于地表之上,并发现有隋唐时期修补使用的痕迹。宫城西侧还有汉河南县城旧址,《太平寰宇记》卷三《河南县》条记载:“历魏、晋及后魏,皆理于今苑城(隋唐东都苑)东北隅,后周大象二年移于故洛城西(汉魏洛阳城),隋大业二年,多移于今洛阳城内宽政坊。”这说明汉河南县城址,废弃于后周大象二年,隋筑东都城时汉河南县址理应尚存。为避开东周王城和汉河南县城旧址在新址建新都而向东向南发展。


其二,洛河北岸地理形势的制约。洛河北岸的地势北高南低,邙山岭由洛河北岸起向北地势逐渐抬升。涧河之东与瀍河之西的这一区域内,地势又呈西高东低状,由东向西地势逐渐升高。这一区域的等高线呈西南――东北方向,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等高线由160逐渐递减至130。宫城位于西北隅,以建瓴之势,居高临下,俯瞰全城,控制全城制高点,即符合宫城居高礼制又利于防御。如果郭城再向西发展,宫城西侧的制高点将成为里坊区,这样不符都城规划中宫城“居高”原则,同时城中的制高点成为里坊区也不利于宫城的安全防御。


其三,由于宫城和皇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宫城和皇城内的水系为从宫城西北部西侧引谷水入宫城然后向东南辐射而形成的。如果郭城向西发展,引水渠势必要经过里坊居民区,这样也不符合都城规划的原则。


其四,洛河从郭城西南面呈西南-东北向流入都城。文献记载“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洛河南岸的郭城西垣逐洛河之势而曲折,已被考古资料所证实。《河南志》引《河南图经》记载,洛水自苑内上阳宫南,弥漫东注。隋宇文恺板筑之。时因筑斜堤,束令,义不可通。东北流,当水中捺堰,作九折,形如偃月。谓之月陂。《元和郡县志》也有相似的记载:“洛水在县西南三里,西自上阳南弥漫东流,宇文恺筑斜堤束令东北流,当水中捺堰九折,形如偃月,谓之月陂。今虽渐坏,尚有存者。”由于这一区域地势亦呈西高东低之势,洛河东岸地段无险可守,我们在对郭城西垣发掘时发现,城垣西侧便为洛河的行洪区。此外,我们在西垣西侧160米处发现一道隋唐时期的南北向夯土护堤用以保护西城垣,该护堤基础东西宽13米,护堤东西宽15米,夯土遗迹分为早、中、晚三期,自隋至唐宋一直沿用。如果郭城西移呈中轴线对称布局,郭城洛河南岸的西部里坊区置于洛河河道和洛水的行洪区内,将给这一区域内的里坊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来源:《隋唐洛阳城的发现与研究》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洛阳唐城考古队队长:石自社 采编:徐阳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