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邙山眺望黄河

洛阳四面环山。邙山横亘洛阳盆地北部,俗称北邙、邙岭,是黄河和洛河的分水岭,山那边黄河滔滔,山这边洛水依依。
山外有山。邙山多为黄土丘陵台地,山势平缓,平均海拔不过三四百米,不如嵩山雄伟,不如华山险峻。它最吸引人之处,在于得天独厚的文化属性。一个文化人,即便没到过邙山,也多少听说过洛阳北邙。
洛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释、道三教祖庭所在地。《周易》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上古时期,华胥氏生伏羲、女娲,开启了“三皇五帝”的人文时代。伏羲仰观天象,俯瞰山川,一画开天;炎黄二帝携手同心,一统中原,奠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基业。
邙山是崤山余脉,古称郏山。它自西向东,横跨渑池、新安、老城、瀍河、孟津、偃师、巩义等地,绵延百余公里,在河洛流域“夹”出了一部“上下五千年”。
《周书》记载:“郏,洛北山名,音甲;鄏,谓田厚鄏,故以名焉。”民谚云:“先有郏鄏,后有洛阳城。”
从夏、商、周到隋、唐、五代时期,先后有13个王朝定鼎洛阳,在邙山脚下建都。洛河一线分布着夏都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如此密集程度,如此时间跨度,绝无仅有,举世罕见。
北宋司马光有诗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把“洛阳城”换作“北邙山”也是成立的。
周公在邙山下营造洛邑,制礼作乐,奠定了儒家礼乐文明的根基;老子在这里清修,参悟天道奥义,始创道学;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北邙山下诞生了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
古往今来,无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浮沉于滚滚红尘,在儒家的鞭策下追求人生的价值,在道家的开解中窥得灵魂的自在,在佛家的安抚下消解肉身的苦痛。而邙山就像一位睿智的老者,历尽岁月风霜,阅遍世事沧桑,平静地接纳一切,包容一切,譬如繁华与衰亡,眼泪与离别。
邙山陵墓群是中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也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有“东方金字塔”“中国帝王谷”之称。“邙山晚眺”摇曳万家灯火,北邙厚土淹埋功名利禄。
《河南府志》记载,“自邙山之首马头山至神尾山凡三十三山”。在这邙山33峰中,又数洛阳境内的青要山、平逢山、宜苏山、翠云峰、凤凰山、首阳山典故多,名气大。
今天,我们走近邙山,盘一盘山头,说一说故事。

宜苏山
华胥故都宜苏山
宜苏山,古称苏山、潜山、潜亭山等,位于孟津区横水镇。《山海经》云:“宜苏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蔓居之木,滽滽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这“滽滽之水”指的是瀍河,“潜亭流碧”乃古时孟津美景。
河洛先民逐水而居。宋《路书》、清《孟津县志》记载,宜苏山乃华胥氏故都。华胥氏又名赫苏氏、赫胥,是上古时期的部落女首领。相传,她在雷泽中踩到巨人的脚印受孕,生下了伏羲和女娲。没有华胥氏,就没有“三皇五帝”,就没有千千万万炎黄子孙,后世因此奉其为华夏始祖母。
史载,伏羲在宜苏山修筑华胥庙,每年岁首举行春祭,春节祭祖风俗即起源于此。商汤灭夏后,天下大旱,商汤到华胥故都的桑林中舍身祈雨,天降甘霖,民心归附。
华胥庙已不存。如今,宜苏山上有炎帝宝殿、汤王庙。据说,宜苏山庙会是洛阳旧时会期最长的庙会,从春节持续到元宵节。
炎黄故里平逢山
平逢山位于孟津区横水镇张庄村一带,其主峰俗称“龙马谷堆”。在手机地图上搜索“龙马古堆”,可跟随导航驱车上山。
传说,平逢山一带是炎、黄二帝诞生地。《国语》曰:“昔少典氏娶于有蟜(音同脚)氏,生黄帝、炎帝。”有蟜氏是炎、黄二帝的母族,少典氏是炎、黄二帝的父族。
《山海经》记载,“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又云平逢山“实惟蜂蜜之庐”。专家推论,平逢山西接青要山,今谷水两岸及孟津、新安、渑池一带,皆是有蟜氏的活动区域。“骄虫”原型或为赤蜂,是有蟜氏部落的图腾,少典氏“入赘”到洛阳,与有蟜氏部族的女登联姻,生下了炎帝和黄帝。炎、黄携手同心,联合东夷族的伏羲后裔,打败蚩尤,一统中原,各部落联姻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黄河流经孟津
“万里黄河孟津蓝”,站在龙马谷堆上,只见黄河如蓝色绸缎一般在黄土垅上蜿蜒。龙马负图寺离黄河小浪底不远。
龙马是龙和马生的神兽,龙鳞马身,能跑会飞。相传,上古时期,龙马身负“河图”跃出黄河,伏羲据此画八卦。炎、黄二帝联手打败蚩尤后,龙马再度献祥瑞。
龙马谷堆山头有地母庙。半山腰有窑洞,供奉着“人根老祖”。窑洞附近还有三通碑,分别纪念炎帝、黄帝,以及有蟜氏和少典氏。
黄帝密都青要山
青要山位于新安县西北部,“要”同“腰”,因峰峦叠翠、山腰纯青而得名。
《山海经》记载:“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轩辕黄帝曾在此地秘建行宫,命武罗掌管密都。武罗是上古传说中的人物,腰细齿白,声音清脆,戴着银耳饰,穿着豹纹裙,似是女神。

青要山
传说,黄帝、炎帝、蚩尤三部落曾为争夺中原领地厮杀。武罗爱好和平,她挥舞法宝长练,搅动香风,温柔地俘虏了“蚩尤敢死队”,并用峡谷之水为其洗身,使其变成了良善之人。各部落在北邙山下歃血为盟,推举黄帝当盟主,中华和合文化由此落地生根。
今邙山一带有诸多遗址如龙山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河洛先民生活遗迹等随处可见。青要山的山间碧水中,有“游动的活化石”——大鲵(俗称娃娃鱼)出没。或许,它们曾见过武罗的迷人身影。
道源祖庭翠云峰
翠云峰位于老城区西北部,林木森森,苍翠如云,乃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史载,道家鼻祖老子、天师道开山祖师张道陵、全真道开山祖王重阳等皆曾在此山修炼。
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史官,长居王城洛阳。孔子“入周问礼”,专程拜访老子,学习礼乐之道。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隐居翠云峰,炼丹养生,创立道学,而后骑牛西出函谷关,留下千古名篇《道德经》。

洛阳古墓博物馆
旧时,翠云峰有上清宫、下清宫、玉清宫、吕祖庙(庵)等宫观。上清宫始建于隋唐时期,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线北端,是中国第一座以“宫”命名的道观,又称老君庙、老子祠。
唐宋时期,上清宫盛极一时,许多帝王来此悟道。名士争相登翠云峰俯瞰洛阳城,“邙山晚眺”乃“洛阳八大景”之一。
而今,翠云峰森林公园景色优美,游客络绎不绝,每逢初一、十五,上清宫信士云集,香火旺盛如故。邙山镇后洞村村民老张年逾七旬,仍好在上清宫门口卖香箔,不图挣钱,只图个热闹。
百鸟朝凤凤凰山
洛阳古称凤凰城,有许多以“凤凰”为名的山峦和河谷。凤凰山位于孟津区平乐镇,离白马寺不远,山形似簸箕,背靠邙山,口对洛河。其名或源于《诗经·大雅》:“凤凰鸣矣,于彼高冈。”
凤凰是天下太平的象征。《竹书纪年》记载,西周初年,周公营洛邑,制礼作乐。周成王定鼎洛阳,率群臣到城北游玩,见山顶凤凰飞舞,百鸟云集。

邙山上的瀍河源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立汉族重臣冯熙的女儿为皇后,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冯熙曾任车骑大将军、洛州刺史,死后葬在凤凰山上,故而凤凰山亦名“冯王山”。
偃师区山化镇邙岭地带也有一座凤凰山,山上矗立着“中原第一碑”——会圣宫碑。北宋以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北宋皇陵位于巩县(今巩义)汴洛古道旁。为免祭祀奔波之苦,宋仁宗下令在西京凤台山(今凤凰山)上修建会圣宫,立巨碑纪念。偃师凤凰山由此被载入史册。
夷齐隐居首阳山
首阳山位于汉魏洛阳城东北方向,海拔约359米,是偃师境内北邙山脉的最高峰,因“日出先照”而得名。山上有伯夷叔齐碑,山下有夷齐路。
伯夷和叔齐是首阳山的“形象大使”。《史记·伯夷列传》记载,这二人本是孤竹国王子,因反对以暴制暴,劝阻周武王伐纣无果,为表气节,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绝食而死。
《资治通鉴》有言,偃师乃武王“回师息戎”之地。首阳山北面黄河,毗邻孟津区会盟镇扣马村——会盟镇正是当年武王与八百诸侯会孟津之地,“扣马”村名便源于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早在汉魏时期,首阳山已是河洛名山。魏晋名士阮籍《咏怀》诗云:“步出上东门,北望首阳岑。”魏文帝曹丕的首阳陵、晋武帝司马炎的峻阳陵等,都在首阳山一带。
画外音

洛阳古墓博物馆武士俑
邙山帝陵与古墓博物馆
中国唯一的古墓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建在邙山上是有原因的。
“生居苏杭,死葬北邙。”北邙山脉多为黄土丘陵、台地,平缓开阔,土厚水低,古人竞相埋骨于此,以致邙山上几无卧牛之地。
唐代诗人王建在《北邙行》里说:“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绝非妄言。据不完全统计,邙山陵墓群有数十座帝陵,如汉光武帝刘秀原陵、魏文帝曹丕首阳陵、晋武帝峻阳陵、北魏孝文帝长陵、后唐明宗李嗣源徽陵等。此外,还有数不尽的王侯将相、文人墨客葬在北邙一带,如伯夷、叔齐、苏秦、吕不韦、班超、狄仁杰、杜甫等。
孔子心中的圣人伯夷、叔齐葬在首阳山上,唐代的诗圣杜甫葬在首阳山下。今偃师后杜楼村有杜甫中学,杜甫及其先祖杜预、杜审言的墓碑就在校园背后的杜甫墓园内。
邙山之战与面具战神
洛阳地处“天下之中”,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邙山是洛阳北面的天然军事屏障,许多史诗级战事,如“邙山之战”“洛涧之战”“安史之乱”大决战等都发生在邙山一带。
南北朝时期的“邙山之战”惊天动地,尤为惨烈。
史载,公元564年,北周大军围攻北齐重镇洛阳。危急关头,北齐“面具战神”兰陵王杀入敌阵,率众突围,北齐官兵精神大振,团结一心,打得北周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通鉴纪事本末》云,当时“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兰陵王高长恭一战成名,成了老百姓心中的守护神。北齐士兵曾作《兰陵王入阵曲》歌颂这位英雄。
无奈功高震主,兔死狗烹。邙山大捷之后,北齐后主高纬赐给兰陵王一杯毒酒,终结了战神的一生。北齐大厦倾覆,不久便被北周灭国,《兰陵王入阵曲》则流传了下来。据说,唐宋时流行的假面舞——代面,以及后世的戏曲脸谱,就源自《兰陵王入阵曲》。
高山斩蛇与邙山牡丹
古时,邙山一带常发生灵异事件。
唐《历代崇道记》记载,唐高宗在位时,邙山上空惊现海市蜃楼景观,上清宫白光普照,太上老君浮现在光环中央,轰动全城。
《旧唐书》记载,唐玄宗在位时,有一条百尺长巨蛇在邙山下为非作歹,祸害百姓。天竺高僧善无畏预见到巨蛇会闹得洛阳发水灾,施法咒之,数日后巨蛇便死掉了。
相较之下,邙山牡丹的传说更为朴实生动。民间传说,洛阳闹瘟疫,鹦哥潜入瑶池,盗取王母娘娘的金丹,撒向邙山。金丹落地生牡丹,乡亲们用花根熬药喝,恢复了健康。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珍品姚黄、魏紫等皆出自河洛山野间。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现存第一幅绘有牡丹的画。画中的牡丹,就生长在邙山南边的洛水之畔。(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丽娜/文 曾宪平/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