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史学资料
史学资料

苏东坡“枉法”救书生
发表时间:2017-01-12 阅读数:2928【

  宋代文豪苏轼于嘉祐元年春(公元1056年)赴京(今河南开封市)应试,路宿洛阳写下了一首词《一斛珠·洛城春晚》:“洛城春晚。垂杨乱掩红楼半。小池轻浪纹如篆。烛下花前,曾醉离歌宴。自惜风流云雨散。关山有限情无限。待君重见寻芳伴。为说相思,目断西楼燕。”词中透露着浓郁的亲情乡恋。

  《智囊》中有大量苏轼的智慧故事。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53岁的苏轼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出任杭州一把手。

  苏轼刚到杭州不久,有一天,税官押着一个干瘦之人走进了苏轼的办公室。那人身上还背着两大卷货物。苏轼很纳闷儿,正待要问,只见税官将那人身上的两大卷货物卸下来,放到苏轼的台案上。苏轼俯身一看,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原来那送货单上写明发出地:杭州;目的地:开封。且有自己的“亲笔”落款,言明货物要送给京城(开封)的苏辙——苏轼的弟弟。乍一看,谁都知道这是当时名扬四海、位高权重的两兄弟之间的礼品。

  苏轼咧嘴乐了,问那人:“你这里面装的啥?”

  那人惊恐得五官都纠结在了一起,躬身向前道:“我叫吴味道,在今年秋天侥幸通过了解(jiè)试(科举三级考试中的初级),准备到京城参加省试(科举三级考试中的第二级)。临行前,乡亲们都来祝贺,并送来了份子钱,算是给我进京赶考的盘缠。我用这些钱买了200匹建阳纱,打算到京城卖了,多挣些钱。可是携带布纱进京,各地税务都要抽缴不少税费,估计到开封剩下也就不到一半了。”

  苏轼仰脸盘算了一下,点点头。

  吴味道接着给苏轼戴高帽儿,说:“我以为当今享有崇高声望,又爱护读书人的,不外只有两人,一位是大人您;一位是您的弟弟苏子由(苏辙,字子由)。”苏轼宽厚地笑了笑。

  吴味道接着又送来一顶高帽儿,说:“所以就用了二位大人的名号,‘合理’避税而已。我想,即使这事被查出来,您二位也一定理解我的苦衷,会体谅包涵的。”苏轼瞅着这吴味道,感觉其说话不光有“味道”,而且入情入理,环环相扣,心中暗暗为他点赞。

  吴味道咧咧嘴,叹口气,说:“可谁想到被查到穿帮了,罪责难逃啊!”

  自古以来,偷逃税款都是犯法的。吴味道虽然情有可原,但不可不纠;可一旦追究,这书生恐怕一生就毁掉了。这是个两难选择。苏轼该怎么处理呢?

  只见苏轼把手一挥,让文书把原来的封条撕了,亲笔题写了送货单,落款时还特别注明了自己杭州知州的新职务,并详细注明了苏辙的家庭地址——“东京竹竿巷”。然后想了一下,伏案给苏辙写了一个便条,递给了吴味道,笑呵呵地说:“你这回就是上天也无妨啦!”

  吴味道随即参加省试通过,后参加了殿试,考中进士。临去外地做官前,特意来到杭州,答谢苏轼的知遇之恩与宽宏大量。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蔡伦在洛阳造纸 下一篇瓷罐的历史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