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博资讯
文博资讯

洛阳:博物馆之都建设迎来厚积薄发时刻
发表时间:2017-09-15 阅读数:2158【


 

  二里头遗址博物馆鸟瞰效果图
 

  洛阳日报讯 博物馆是城市文化的载体,是典藏人类文明的殿堂,在城市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洛阳日报今起开设《打造博物馆之都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栏目,宣传报道我市打造博物馆之都工作,助推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博物馆浓缩了一座城市的昨天和今天。

  近年,我市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博物馆之都建设初现规模。目前,我市博物馆数量、种类和发展速度均居全省首位,博物馆群已成为古都洛阳的文化新地标,隆起了洛阳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文化脊梁。

  日前召开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整合历史文化和山水生态资源,重点抓好博物馆之都建设等重大项目,不断提升洛阳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洛阳打造博物馆之都,正迎来厚积薄发时刻!

 


 

  洛阳博物馆
 

  渐成体系

  “到洛阳旅游,众多特色鲜明的博物馆肯定是必看景点。”今年洛阳河洛文化旅游节还未开幕,家住南京的旅游爱好者阙女士就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出了旅游计划。

  每年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及传统节假日期间,洛阳博物馆、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洛阳民俗博物馆等的参观人数都达到“峰值”。

  从1958年我市首家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成立至今,我市目前已拥有博物馆66家。其中,国有博物馆19家(包括3家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47家,总数居全省首位。

  目前,根据国家相关政策,除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及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张钫纪念馆等土遗址博物馆暂不实行免费开放外,其余博物馆均免费对公众开放。2016年,全市各类博物馆共接待游客746万人次。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博物馆数量和每10万人博物馆拥有量,洛阳均居全国前列。

  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博物馆群的形成,让我市初步形成了以洛阳博物馆为中心、以国有博物馆为支撑、以非国有博物馆为重要补充的博物馆体系,对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和打造国际文化名城提供了有力支撑。

 


 

  周公庙博物馆
 

  丰厚家底

  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给洛阳留下了丰富历史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是洛阳打造博物馆之都最有价值、最具潜力的资源。

  根据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结果,我市可移动文物近42万件(套),占全省总量的近1/4,居全省省辖市首位。其中,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可移动文物数量约占全市总量的2/3,在全省470家文物收藏单位中仅次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位居第二。

  在我市66家博物馆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家,为洛阳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3家,为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国家三级博物馆3家,为洛阳民俗博物馆、洛八办纪念馆、偃师商城博物馆。

  这些博物馆内涵丰富,代表不同时期的文化印记,蕴藏着厚重的河洛文明,既有代表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又有万里茶道遗迹的龙门石窟、关林、大运河博物馆(山陕会馆)、民俗博物馆(潞泽会馆);既有五大都城遗址遗存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博物馆、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又有华人寻根问祖之地周公庙博物馆、洛阳老子纪念馆……

 


 

  洛阳契约文书博物馆
 

  进展喜人

  记者在市文物局见到这样一份清单:

  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已经全面开工,计划2019年10月建成;洛阳契约文书博物馆主体建筑完工,目前正在进行陈展施工及内装,计划明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孟津、伊川、汝阳等县域博物馆加快建设步伐;丝绸之路博物馆、洛阳仓窖博物馆基础建设正加紧推进;洛阳考古博物苑、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隋唐洛阳城遗址博物馆、体育博物馆等重大博物馆建设项目正积极谋划,多家非国有博物馆也在紧锣密鼓筹建……

  博物馆层出不穷,建设进展令人振奋。根据工作部署,到“十三五”末,我市博物馆总量将达100家。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这座城市的璀璨明珠,闪耀着河洛文化的魅力,让人处处都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

  正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说,博物馆已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新文化势力,开始以各种姿态呈现于大众的社会生活之中。

  建设博物馆之都,洛阳在路上!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洛阳龙门石窟等景区推出优惠政策 .. 下一篇2017洛阳河洛文化旅游节国际文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