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博资讯
文博资讯

洛阳:名城建设 务求取得新突破
发表时间:2017-08-02 阅读数:1464【
2.jpg
 

  作为十三朝古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如何统筹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让古都历史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日前召开的全市上半年重点工作推进会议指出了清晰的路径——保护好固态、传承好活态、发展好业态,让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取得新突破。

  保护展示,让大遗址“活”起来

  近日,在隋唐洛阳城九洲池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施工现场,仿唐式建筑瑶光殿古朴端庄,园内绿树成荫,园子外,不时有经过的市民打听何时开放。

  目前,该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正进行内部装修及展陈设计,相关部门已邀请多家设计单位进行项目整体提升方案设计。

  顺着定鼎路往南,与九洲池相隔不远的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正在按计划加紧施工。预计到明年年底,这座武则天在此登基并举行重要庆典和外交活动的地标性建筑将呼之欲出。

  这是我市保护固态、活化文物资源,发挥文化对城市发展引领作用的重要举措之一。

  其实,在此之前实施的隋唐洛阳城天堂、明堂保护展示工程,已成为文化引领城市发展的范例。每逢周末,来这里的游客排成长龙,等待入园参观,大遗址保护的综合效益已经显现。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承载着城市发展的脉络基因。我市是文物大市,灿烂的河洛文明留下了数量庞大、异彩纷呈的文物和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保护展示,是文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公众对文物工作的期盼。

  近年,一个又一个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的实施,不仅让深埋于地下的大遗址活起来,让文物的生命力得到延续,更让千年帝都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韵味,让这座城市变得有看头、有说头。

  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正在实施以下几个重大项目:

  对洛阳文物资源进行全域规划。该规划方案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并邀请国家级专家、学者在北京召开专家评审会,征求相关意见。该规划不仅对我市各类文物资源提出未来合理利用的方向和模式,而且在综合考虑文化遗产资源组合、市场基础、区位交通等的基础上,确定未来文物保护整体思路、定向布局,谋划重大保护展示项目。

  做好隋唐遗址的整体保护和利用工作。按照“文化隋唐、生态隋唐、品质隋唐、国际隋唐”的要求,建设国际一流的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项目,统筹推进隋唐遗址重大项目建设,对47平方公里隋唐遗址实行全场保护,科学规划,有序建设,抓好投融资平台、专项平台建设。目前,除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明堂天堂景区已建成并对外开放外,九洲池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景观提升工程计划于2019年9月完成,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计划于2018年12月主体完工,“两坊一街”保护展示工程计划于2018年12月完成,天津桥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计划于2020年12月完工。到2020年,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建设初具规模。

  传承创新,打造“博物馆之都”

  博物馆是城市灵魂的栖息地。

  作为首个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的重头戏之一,6月11日上午,国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二里头遗址博物馆隆重奠基。不久的将来,“最早的中国”将在这里呈现。作为国家、省、市重点文化项目,该博物馆的建设,将为河南文化高地建设、洛阳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构建夯实“土层”“立梁架柱”,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扎牢根基。

  我市可移动文物数量多、分布广、价值高、年代跨度大,今年4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发布,我市共计登录可移动文物419918件(套),占全省总量的23.68%,居省辖市首位。

  传承创新,建设“博物馆之都”,洛阳底气十足。

  如何利用文物资源,讲好洛阳故事?我市提出,以打造“博物馆之都”为目标,建设以二里头遗址博物馆为特色,以洛阳博物馆为中心,以国有专题性博物馆为支撑,以非国有博物馆为重要补充的博物馆体系。通过持续扩大免费开放范围、策划举办优秀展览、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开展文化活动、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和展示文物保护成果。到2020年,力争全市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超过80家。

  目前,我市已拥有19家国有博物馆。洛阳契约文书博物馆已完成主体施工,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及展陈设计;洛阳丝绸之路博物馆已初步拟定了陈列大纲框架;古代壁画保护研究中心计划于今年年底完工。

  与此同时,我市非国有博物馆也迅猛发展,总数达到47家,居全省首位。这些非国有博物馆变身公共文化空间,让市民通过丰富多彩的藏品与历史对话。

  抢抓机遇,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机遇眷顾,政策叠加。前不久,省委常委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关于支持洛阳市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支持政策将陆续出台。下半年,我市将从保护利用、传承创新、发展业态等三方面,用好省政府为洛阳设立的15亿元文化遗址保护专项资金,从一个个具体项目抓起,充分发掘利用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

  ——保护固态。围绕构建文物保护利用“一核一带两廊三区”空间结构,加快全域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围绕推进47平方公里隋唐遗址整体保护利用,加快建设九洲池、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年底前开工建设“两坊一街”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扎实做好隋唐洛阳城南城墙遗址公园、天津桥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前期工作;围绕打造“博物馆之都”,加快建设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年底前洛阳契约文书博物馆竣工投用。

  ——传承活态。通过搭建平台、丰富载体,把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展示出来,近期要抓紧谋划实施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加快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力作。

  ——发展业态。坚持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抓好白马寺佛教文化园区、古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等34个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全景洛阳”,推进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打造国际化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洛阳日报记者 常书香 通讯员 王勤)

  各界热议

  市文物局局长余杰:文物资源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把文物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在此基础上同城乡建设、旅游发展和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让大遗址保护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毛阳光:历史上的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接纳八方来客,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兴盛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洛阳应主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和国家的互动和交流,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新活力。

  洛龙区居民别鹏:我是陕西人,因为喜欢十三朝古都洛阳,毕业后就慕名而来。在洛阳工作生活十几年,目睹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等一个个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在身边矗立,吸引了大批游客。希望更多的文物资源能转化为旅游景点,给这座城市的发展带来新动能。 (书香)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乾隆御制诗文笔筒下周亮相安徽博.. 下一篇《铁军雄风专题展》在八路军驻洛..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