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晚报讯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作为著名古都,洛阳有着丰富的的文化遗存,将这些资源利用好,传承文脉、继往开来,滋养下一代健康成长,是所有市民的共同期盼。
近日,不少人通过《洛阳晚报》或微信朋友圈看到这样的画面:一群小朋友走进了我市的各大考古工地,聆听专家的讲解,触摸先人遗迹。家长们口口相传、互相打听:这是个什么活动?如何才能让孩子参加?
1 探索
考古院牵手晚报,共推公益性夏令营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在前往栾川孙家洞遗址的路上,车厢里响起了欢快的歌声。对于孩子们来说,刚刚开始的这段旅程充满了好奇。他们参加的活动,就是“我是小小考古家”夏令营,该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文物局、市少工委主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晚报承办。
“去年我们办过一次‘我是小小考古家’夏令营,今年这是第二次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参加夏令营的小营员是从我市各小学的三好学生等优秀学生中,通过笔试、面试筛选而来。相比去年,今年的活动参加人数更多、内容更丰富,不仅如此,小营员们全部免费参加,活动所需费用由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承担。
为什么要组织这样的夏令营活动?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表示,他希望借助此次活动,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洛阳的灿烂文化,也让更多人关注洛阳、了解洛阳。为了扩大此次活动的影响力,《洛阳晚报》记者也跟随小营员们一起前往考古现场,记录下其中的点点滴滴。
2 收获
探寻古代遗迹,学习历史知识
“最近有部特别火的电视剧,不知道大家看了没?”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汉魏研究室的工作人员王咸秋这样问。“《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记者注:简称《军师联盟》)吗?看了!”不少小营员争着回答。在伊滨区曹魏大墓,王咸秋刚一开讲就牢牢吸引住了孩子们。王咸秋进一步说,该墓的墓主人应该是魏明帝曹叡时期的皇室成员,和剧中许多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站在长长的斜坡墓道前,小营员们纷纷赞叹大墓气势宏伟。王咸秋则介绍,其实相较东汉时期的墓葬该墓已简化,因为曹魏时期秉承“不封不树”的殡葬理念,这点在电视剧里也有体现。小营员们对这座大墓的出土文物、科研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提问,王咸秋耐心地一一解答。
“几个考古工地,我们都是安排项目发掘的负责人进行现场讲解,他们对情况最熟悉,给孩子们讲起来也讲得更明白。”史家珍介绍道。在他看来,向孩子们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是考古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小营员付兴瑶今年10岁,这次夏令营让她收获多多。“我抚摸了先人的遗迹,知道了古代人是怎么生活的,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付兴瑶说。
3 反响
家长点赞多多,志愿者不虚此行
“这个活动挺有意思,该怎么参加?”“孩子们去的真是考古现场吗?”当小营员的家长们在微信朋友圈晒出照片时,引来不少关注,还有不少家长和《洛阳晚报》记者联系,询问今年是否还有后续活动。
不少家长认为,相比现在较为普遍的军事夏令营、国学夏令营等,“我是小小考古家”夏令营更有特色,也和洛阳的历史文化优势结合得更紧密。“孩子在夏令营里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对他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人生之旅。”小营员徐启航的爸爸说。
孩子们学到新知识,结识新朋友,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们也是收获多多。关砚文是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修复与鉴定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她向记者表示,自己在学校里就喜欢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此次夏令营还参观了许多遗址、墓地,还有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保护修复中心,机会非常难得,对自己所学专业也有一定的帮助。“以前觉得文物损坏仅仅是破碎、生锈、脱色等,没想到这次参加活动还见到了会卷曲的青铜器盖儿,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关砚文说。
4 展望
开展公众考古,让更多人了解历史
夏令营活动期间每天晚上,小营员们都会写一下当天的心得体会。小营员徐艺桐写道:“去之前我在想,古时候的墓地是什么样子?会不会像电视里演的那样有机关?”当她来到伊川徐阳陆浑戎墓地时,见识到了古代墓地的真实面貌。当听到考古工作人员介绍到盗墓贼对墓葬破坏时,小营员们纷纷表示愤慨。
“现在不少市民对考古并不了解,甚至存在误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公众考古活动就尤为重要。”史家珍说。现在,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还和《洛阳晚报》“公益大讲堂”合作,向市民讲授考古知识。
在此次夏令营活动中,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也对公众考古做出了探索,比如体验用用洛阳铲进行钻探,推推考古工作人员常用的独轮车等,希望用更多富有趣味性的实践活动来吸引大家。
“组织夏令营不是要求孩子们将来真的成为考古家,而是通过亲身经历了解洛阳的历史文化,为孩子种下文化的种子。未来我们要开展更多类似的活动。”史家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