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博资讯
文博资讯

考古进行时:蜀都宦冢
发表时间:2014-11-17 阅读数:3075【

  沈阳日报讯(信息采集:李岩)成都地铁7号线施工工地上挖掘出了一处古墓群,通过该墓群一墓碑碑文判断,墓主身份或为明代宦官,其官职为承奉司承奉正,从六品。

  发现明代宦官墓葬群

  2014年8月7日,成都城东,新的地铁线路正在紧张施工。在位于金象寺施工现场的西侧,一片约2300平方米的区域被划分出来,这是发掘中的考古现场。来自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的领队谢涛正与同事一起讨论发掘方案。

  2014年3月,发掘正式开始,随着工作推进,这一片墓葬群的图景逐渐清晰起来:十三座古墓排列成东西两排,都用大型的条石砌筑而成,顶部有方砖砌成的拱形券顶。这些墓葬都面朝西方,排列整齐。它们形制大体相似,但又有所区别:有的拥有前中后三个墓室,有的只有前后两室;有单人墓,也有两人合葬墓;有的装饰繁复,有的却极为简单。

  根据以往经验,谢涛很快判断:这里应该是一处明代宦官墓葬群。

  为什么在远离明帝国京城的成都会有宦官的墓葬呢?明洪武十一年,太祖朱元璋将十一子朱椿封为蜀王。二十三年,朱椿来到成都就藩,跟随他而来的,还有一群身份特殊的人——宦官。在五百多年前的成都,宦官们曾经拥有让人倾羡的财富和权势。

  对整个墓群,考古队首先发掘清理的,是靠西的一排墓葬。发掘工作刚开始,人们就无奈地发现,这批墓葬被破坏得十分严重,触目惊心的盗掘痕迹比比皆是,但相关的文字资料却相对完好。考古人员发现,这批墓葬埋葬时间多为嘉靖万历年间。墓主人都是各时期蜀王府执事的内府太监,生前任职的官品大多为正六品或从六品。

  正六品是亲王府中内官的最高品级,但墓室最为精美的四号墓主人却在死后获得“钦赐镇江候”的封号,而三号墓的门额上竟然刻有“钦赐开国太师之墓”的字样。这几座相连的墓葬被盗情况最为严重,但装饰的精美程度也最令人惊叹。

  根据随后出土的墓志铭,考古人员确认这几位墓主的确是蜀王府中的宦官。

  确认合葬墓墓主身份

  在考古所的库房内,考古人员开始整理前期发掘出土的文物,试图更深入地了解这批墓葬和它们的主人。这些文物还没有被修复和清理,有的部分残缺,有的已经碎裂成片,都保留着刚出土时的状态。

  在众多的随葬品中,第十二和十三号墓出土的两批瓷俑引起了谢涛的注意。这两批瓷俑极为相似,除了釉色有所不同,人物造型、服饰、面部表情都如出一辙。十二、十三号墓位于发掘区的南部,从形制来说,它们在这次出土的墓葬中并不引人注目,墓室分为前室和椁室两部分,墓门外的八字墙上没有精美的雕刻,墓室内的壁画装饰也十分简单。

  这两座墓葬是一组双室合葬墓。为什么他们会被葬在一起?他们生前是什么身份,两人关系如何?

  幸运的是,墓志铭保存相对完好。拓片师被请到现场,随着他一步步操作,原本模糊的文字清晰起来,勾勒出了两位墓主的人生。

  成化十四年,8岁的魏玉进入蜀王府,他被赐姓“双”。与双玉同年入府,还有一位6岁的小内侍,阮英。两个男孩就这样相识了。双玉与阮英在王府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成化二十三年,双玉从蜀惠王的贴身侍从做起,备受恩宠,一步步接近了王府的权力中心。在双玉的一生中,最让他骄傲的莫过于督导修整龙爪堰。

  正德十年,双玉和阮英已经年近五旬,他们成为了王府中重要的掌事之人,俩人的友谊越来越深厚。他们常常相约,死后要“同堂共穴,兄弟永愿”。他们共同选定了成都东郊金像寺附近的这片风水吉地,作为两人死后安葬之所。

  十一年后,阮英去世,时年55岁。又过了十一年,68岁的双玉也归葬于此。那一年,是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

  清理八号墓葬

  到2014年8月初,在可发掘的范围内,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只有编号为八号的墓葬还没能发掘完成。因为这座墓葬发生了严重的变形。

  经过测量,考古人员确认八号墓的前室下陷了1.5米。整个前室中堆积的全是碎石和泥土,直到清理供桌附近时考古人员才有所发现。他们从淤泥中,清理了出了一对青铜灯台和两对瓷罐。这都是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

  在整个墓群的出土文物中,最为精美的是这一对鎏金银爵。它们装饰有蝙蝠和仙鹿的纹样,造型秀美,做工精细。此外还有许多带有明朝时代特色的青花瓷碗、瓷罐,以及少量祭祀用的青铜器皿。

  8月16日一早,谢涛出发前去考古现场。这一天八号墓后室的墓门即将被打开,整个墓葬群最后一处秘密也即将被揭开。虽然八号墓前室严重塌陷,但后室的结构却十分稳固。开启墓门是一个需要耐心的漫长过程。两个小时后,墓门与墓室的结合终于松动了。整个墓群最后一处封闭的空间终于暴露在考古队员眼前。

  几百年的时间,潮湿的环境以及导致墓室变形的地层变化已经让棺木腐朽,墓主也只留下了残缺的尸骨。

  令人遗憾的是,八号墓墓主的墓志铭一直没有出现,但放置在后室最里端的买地券上刻着几行简单的文字:这位名叫石玥的明朝人,期望死后依旧能够获得上天的庇佑,安稳地长眠于地下。

  在这座城市里,考古人员每一天都穿梭于现实与历史之间,在城市的不同角落中寻找最真实的历史。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钱山漾文化”正式命名 下一篇专家谈国家文物局关于民间文物鉴..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