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博资讯
文博资讯

徐阳墓地考古发现实证中华民族融合发展
发表时间:2022-05-31 阅读数:1973【

  吴业恒(右二)

  随着徐阳墓地M15大型墓葬及其陪葬车马坑的清理发掘工作接近尾声,这个历时近10年的考古项目再次给考古人员带来的新思考和新认识。5月30日,徐阳墓地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吴业恒接受洛报融媒采访,介绍徐阳墓地的发现与考古过程,揭开了一段民族融合的历史。

  一通报警电话,拉开徐阳墓地考古序幕

  徐阳墓地的发现,最早源于一通报警电话。

  2013年6月,有群众举报称,洛阳市伊川县徐阳村南的顺阳河南岸有盗墓活动。接到举报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立即派人勘查现场,发现十余处盗洞,根据盗洞口散落遗物,初步推断被盗墓葬所在区域为一处东周时期墓地,并将盗掘情况报告上级文物主管部门。

  同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徐阳墓地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经过调查,考古人员确定徐阳墓地大体分布在以徐阳村为中心的顺阳河南北两岸台地上,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

  为了便于开展工作,考古人员将徐阳墓地分为西区、中区和东区三个区域。自此,陆浑戎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

  “戎人内迁伊洛”,从文献记载变成看得见的历史

  吴业恒介绍,在徐阳墓地,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马牛羊头蹄殉牲习俗,这种被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西北地区戎人或狄人的埋葬习俗,此前在中原地区从未出现过。

  “在徐阳墓地的小型墓葬中,单耳罐随葬品具有典型的西北地区戎人文化特征。”吴业恒说,这是徐阳墓地与周边同时期中原文化相比最独特的地方,是迁居于此的陆浑戎物质、精神文化的葬俗体现,是其独有的民族记忆和精神烙印,与周边其他文化有本质差异。

  同时,徐阳墓地大型墓葬所呈现的文化面貌明显具有与中原融合的痕迹。比如,徐阳墓地大型墓中随葬遗物器型特征与同时期周王城出土同类遗物相似,除墓主随身配饰,其余随葬遗物基本完全中原礼制化。这是陆浑戎大型墓葬中在物质层面被中原化的重要体现。

  吴业恒表示,徐阳墓地春秋中晚期大型墓随葬礼器组合、车舆规制等都显示其受到周文化的强烈影响,又显示出与周文化的差异,二者融合并逐步被周文化所同化的痕迹十分明显。

  徐阳墓地考古发现,实证中华民族融合发展

  据文献记载,公元前638年“秦晋迁陆浑戎於伊川”。两汉时期,因此处为陆浑故地设陆浑县,县治所在的宜阳南留古城位于徐阳墓地西约1公里。

  徐阳墓地所处位置、出土遗物年代、历史沿革与陆浑戎存在时空关联,其墓葬规格、车舆规制、葬俗特征与陆浑戎“子”的身份高度吻合。因此,徐阳墓地被认为是陆浑戎贵族墓地。

  “徐阳墓地的发现证实了文献所载‘戎人内迁伊洛’的历史事件,是研究中原地区少数民族迁徙和融合的重要资料。”吴业恒说,“戎人内迁伊洛”的历史事件看似一个弱小民族命运的缩影,实则是中华文明不断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过程。陆浑戎被灭国后,其后裔依然生活在伊洛河流域。两汉时期,国家在陆浑戎故地设置陆浑县,这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中陆浑戎留下的痕迹。

  如今,陆浑戎文化的烙印已嵌入中原大地,伊川、嵩县仍有陆浑村、陆浑关、陆浑山、陆浑水库等地名。陆浑戎的后裔也早已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成为中华姓氏“陆”姓的源头之一。(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刘嘉仪 文/图)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洛阳孟津一建设工地发现东汉墓葬 下一篇洛阳市市长徐衣显:以高水平示范..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