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博资讯
文博资讯

5月不知何处玩?洛阳“神秘古寨”等待你探索
发表时间:2021-05-19 阅读数:3714【

  旅行,对有些人来说只是想找一个宁静的地方沉淀自己。

  这样的话,不如来洛阳选个有味道的古寨吧!

  古寨是什么?就是像古村落一样的地方,但却不仅仅只是个村落,更是一个文化符号,蕴含了古藤老树的沧桑、小桥流水的静谧和数不尽的乡愁的滋味。

  走进寨门,穿行于似从岁月深处而来的老巷、老宅,抚摸百年风雨仍巍峨挺立的寨墙,聆听引人入胜传说故事。这里有纵横交错的街道,错落有致的瓦房,再配上湛蓝的天空、斑驳的树影,身在其中缓步慢行,沉淀情绪,追忆往事……

  不得不说,这些看似平凡的古寨,就是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吸引着一拨又一拨游人流连忘返。

  

  横水寨古建筑群

  横水古寨

  横水名称的由来历史悠久,称谓多有变更,如洪水、洪州、横州、横水店、古横州等,辛亥革命后才改为横水,沿用至今。其名字的由来说法不一,有一种认为天下之水多由西向东而流,但该村的两条小河恰是自南向北流,故曰横水。

  

  古民居院落

  孟津区横水古镇为豫西重镇,是洛阳西北商贸和军事重镇,有洛阳北大门之称。横水寨是横水古镇的核心区域,古寨地处高埠,背山临沟,三面环水,易守难攻,建有高高的寨墙和坚固的寨门,至今仍存有很多古建筑。

  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皇帝调集各路兵马,令太子李适为兵马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元帅,东讨史朝义,数日之内唐军就直达洛阳北郊。先克怀州(现河南省沁阳市),而后合兵横水。史朝义带领数万兵力,在横水寨外立下栅栏作为屏障,仆固怀恩在横水寨西侧布阵,最终大破史朝义,乘胜进军,攻克洛阳。

  

  影壁墙局部

  在清代,村南筑有厚约5至6米的土寨墙;村子东、西、北三面深沟边上也筑有厚土寨墙。这样,横水村这个盆地村由四面寨墙围起来,加上三面临沟,由东到北、由西到北的沟里河水潺潺,使整个横水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据记载,横水南寨墙在清代同治年间,由横水村民赵存廉率众兴建,以挡贼寇、匪患袭击。

  

  雕刻着鹿、犀牛图案的门墩

  清代建筑群位于横水古寨内,随着时间的变迁,部分清代建筑已经破损,但仍存有100多座古院落和祠堂等古建筑分布于正街、南街、北街等多条南北向街道两旁。这些清代建筑大多为二进或三进式院落,房屋为土坯墙体,外包有青砖,墙体内有木梁和立柱,脊高瓴逸,瑞兽威坐,砖雕精美。

  

  鹞店古寨

  鹞店古寨位于孟津平乐镇后营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交通便利,保存完好,对喜欢访古探幽的人来说,是个值得一去的地方。

  

  俯瞰鹞店古寨

  古寨建于明清时期,东、南、西三面临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其东侧紧临洛常公路,过去是洛阳通往黄河渡口的官道,设有驿站、驿铺等,也是驻兵防寇的重地,称鹞店坂或鹞店坡。

  鹞店古寨建在邙山北麓,自然形成的楔形山脊突入洛阳盆地,犹如鹰鹞展翅,俯瞰洛阳。鹞店古寨就建在楔形山脊上,占地100多亩,四周筑有墙垣,气势雄伟。据记载,东汉至隋唐年间,朝廷在鹞店古寨南门外辟有演武场,筑有烽火台,皇帝经常在这里阅兵劳军。汉魏时期,鹞店古寨外国商贾云集。

  

  二仙庙

  如今,随着时光流逝,能保留鹞店古寨历史的,尚存东、南两座寨门,还有寨中的二仙庙、关帝阁及望京门遗址等,以及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60多间古民居。其中,古民居多为长方形四合院,沿南北街而建,均为两面坡瓦房,门楼建筑别致,美观气派。

  二仙庙坐北朝南,现存硬山式大殿一座,殿前木匾上的“二仙庙”字样依稀可见。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张钫曾捐700枚银圆重修二仙庙。据当时的《重修二仙庙碑记》记载,此庙建于南北朝时期,元代至元年间,蒙古军人马宝保与村民共同捐资,在庙前建了献台和戏楼,清代对二仙庙也有重修。

  

  望京门遗址

  二仙庙南还有一处望京门遗址。以前望京门的门楼很高,上面还有写着“望京门”字样的匾额。1944年,日军打到洛阳,在鹞店古寨见到这个匾额,因为喜欢上面的书法,就砸下来掠走了。现在,望京门只剩下一小堆夯土,人们为了保护它,又在旁边镌刻了“望京门遗址”字样。

  关帝阁建于南寨门的门楼上,阁中有关公的檀香木雕像,可惜早已不存。

  

  苏羊村

  苏羊古寨

  苏羊古寨位于宜阳县张坞镇苏羊村,以苏羊遗址和苏羊竹马而闻名。远眺古寨,5米多高的古寨墙和椭圆形村落在夕阳下更显沧桑。走进古寨,让我们依稀可见村庄的昔日繁华。

  

  无人机俯瞰苏羊村

  苏羊古寨是为防御外患而建的,三面环沟,原来四面都有寨墙,目前只残留下一段数百米长的北寨墙。北寨门原来和南寨门一样由花岗岩砌成,上有“北临洛水” 四字题额,如今已经脱落。南寨门则保存完好,高约8米,上题“南望华岳”,下题“向阳寨”,时间为“民国甲戌应锺月”,旁边竖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苏羊遗址 的牌子。

  

  苏羊村

  苏羊古寨形成于元代以前,分为东寨、西寨。苏羊古寨南北道路为主街道,东西道路为小巷,每条道路尽头都有庙宇;村内现存有大量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建筑,处处可见石拴马桩、石马槽、石碾盘等;村子的西北部还保留有天井窑院。村内庭院的结构基本上为坐北朝南,庭院门口有三间临街房;大门开在靠东的一间,进门有影壁墙,影壁墙上有供奉土地神的佛龛;院内东西各两间厢房,靠北为三间上房。

  

  苏羊遗址

  出了寨门,东西方向的寨墙下,隐约可见红色的苏羊遗址仰韶文化层。苏羊遗址沿洛河分布,大致覆盖苏羊村及其周边的下村和留召村,面积约63万平方米。苏羊遗址出现的年代是中原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的初始阶段,苏羊遗址废弃后,洛阳地区进入二里头文化阶段,即夏代——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明时期。

  

  至于苏羊竹马,2011年已被确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与吴起操练军队的各种阵法。表演苏羊竹马在当地被称为“跑竹马”,表演者身穿戏服,将竹马绑吊在腰间,脚尖点地,摇动马头,模仿骑马的各种动作。“跑竹马”还须乐器配合,这样鼓声、炮声、铃声、鞭声、马蹄声竞相嘶鸣,仿佛战鼓擂鸣、万马奔腾的激战场面。

  鸣皋古寨

  在伊川县鸣皋镇鸣皋村,有一座鸣皋古寨。它与九皋山隔伊河相望,因《诗经》中的诗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而得名。

  据当地人讲,鸣皋古寨是为防匪患而建的,当初共有四座寨门,还筑有寨墙,后来都被拆毁了。今天的西、北两座寨门,都是重修的。

  西寨门所处地势较低,过去发水时寨门正着关不上,称“倒关门”。去年重修后,原本圆形的寨门被改成了方形,匾额上题“鹤鸣九皋”四个字。

  北寨门矗立在村北,上有石匾,刻着“听伊”两个字,虽然老旧,规模仍在。

  

  南岳庙大殿

  北寨门外不远处是衡桃山,山上有座南岳庙,又称南岳离宫,在当地名气很大。

  南岳庙有1000多年历史了,相传是北魏孝文帝建的。当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想到天下五岳中尚有南岳没有收入北魏地盘,就在南巡时将鸣皋山称为南岳衡山,并建庙祭祀。

  

  历代重修碑

  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南岳庙初创时间之早有碑可证。在南岳庙现存的古碑中,较早的是一通金塑南岳圣像碑,刻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碑记中称:“嵩治鹤鸣镇北有南岳离宫,坐镇红桃,历唐、五代、宋、金、元、明,岿然山麓,莫知创始。”红桃山,即现在的衡桃山。人们由此推测,南岳庙建于唐代以前,历代多次重修,香火一直较盛。

  

  玉川古寨

  玉川古寨位于伊滨区诸葛镇西山张村。据了解,该村古树众多,有多株千年皂角树,有保存尚好的明清和民国时期建筑数十套,皆为青石建造。

  

  走进古寨,登上高高的寨墙,颇有些长城的厚重感。下寨墙后前行,一路上,石牌坊、经幢、佛塔点缀着这座古老的村落。

  经过一排整齐古朴的瓦罐,穿过石牌坊,有一座龙王庙,旁边碑记显示:“龙王庙者,唐茶仙卢仝莲池之遗迹也。”卢仝仅次于茶圣陆羽,被后世尊为“茶仙”,而玉川古寨就是卢仝过去生活的地方。据了解,金元乱世,此处曾被毁。

  

  卢仝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后人,生于河南济源,自号玉川子,早年隐居少室山,后迁至洛阳,过着清贫却自得其乐的日子。

  

  一次,友人孟简寄来新茶,卢仝赋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其中有“七碗茶”之吟,也称《七碗茶歌》,最为脍炙人口:“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后来,《七碗茶歌》传到日本,“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也就成了日本茶道的精髓。

  

  俯瞰甘泉村

  甘泉古寨

  甘泉古寨位于新安县北冶镇甘泉村。甘泉村北临黄河,南面畛水,因瓷土资源丰富,并地处豫晋古商道,制瓷业不断发展壮大,于宋元时期达到顶峰。

  

  匣钵、瓦罐砌成墙壁

  甘泉村之所以得名,是因为以前村北坡有一眼清泉,泉水清冽甘甜,现在泉已干涸。

  

  古窑内景

  据《新安县文物普查资料汇编》记载,古时甘泉村陶瓷业发展如火如荼,陶瓷业贸易风生水起,村内道路车水马龙,无比繁华,有“小洛阳”之称。如今,村中还保存有宋元时期的瓷窑遗址,只是烧窑的人少了,有些工艺已经失传,倒是那堆积如山的历代废弃陶瓷,能让人想象到“小洛阳”昔日的辉煌。

  

  武家车院

  260亩甘泉古村范围内现存古窑遗址105座、老式民居936间,古道老巷四通八达,保存完好的武家车院和车场,即客栈、车马店,是甘泉村昔日繁华的见证。

  

  匣钵、瓦罐砌成通道

  走进村中,随处可见笼盔墙。笼盔是当地土话,专业说法是匣钵,是烧制陶瓷时用的“保护罩”。甘泉村烧制陶瓷的时间久了,“笼盔”也日积月累,越来越多。寨中几乎家家都用废旧匣钵垒墙、铺路,笼盔肚子中空,分量轻,防潮防腐蚀,经久耐用成为甘泉村特有的建筑材料。

  

  古寨俯瞰

  石板岭古寨

  石板岭古寨位于新安县青要山镇石板岭村,寨墙大部分位于石板岭村至马尾岭村的玉皇顶、关爷寨、老母猪寨一带,残存总长度10余公里。

  寨墙为青石质,随山势而建,蜿蜒起伏,残高2米至4.5米,底宽1米至3.5米,随其地形间隔200米至400米设寨门一个,寨门为石拱券门,门洞宽2米左右,高2米至3米。有的古墙因年久已坍塌损毁,但其中某些部分仍可见垛口,女儿墙、寨门上也有门扉孔等,这些遗存可以证明该寨墙为防御性工程。

  

  寨门

  寨墙所在地关爷寨的清代残碑记载有“捻匪滋扰……以坚壁垒,功既告竣,爰勒石以志不朽”等语句,立碑时间为1863年。

  据介绍,捻军诞生于河南、安徽交界处,主要活动在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据《新安县志》记载,清同治元年(1862年),捻军首领张乐行率部数万,由洛阳进军新安,并占领新安县城。当年7月19日,捻军首领姜太林、王怀义等率各路捻军西进。清政府急命河北各镇、道集兵防守黄河,以阻捻军进入晋、陕,同时派兵在新安、渑池一带阻击。捻军回师东进,其中一部于8月13日到达新安石寺。根据碑刻和历史资料,此寨墙应修建于清代。

  

  依山而建的寨墙

  按每1米墙用去约8或10立方米石方计算,石板岭古寨寨墙应用去约10万立方米石方甚至更多,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建造艰巨程度可想而知。虽然墙垣较粗糙,但不失为豫西地区的一处“小长城”,是一处较为少见的古寨堡垒遗存,时代风格、建筑特征为研究清代防御建筑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策划:马佳佳 孙阳丹 图片来源:李卫超 梅占国 常世峰 刘冰 张宝峰 张广英 宋扬)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龙门石窟凸显“神牛图” 快看看你.. 下一篇“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