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考古与实践主题学术论坛”在洛阳召开

11月13日下午,一场围绕音乐文物的“音乐考古与实践主题学术论坛”在洛阳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召开,这是2016年中韩人文交流项目之一。2014年中韩人文交流是两国政府间共同确立国家间的项目,河南博物院与韩国国立国乐院,是博物馆间唯一的项目,2014年在敦煌召开探讨会;去年在韩国国乐院进行探讨和交流,舞台化的呈现,河南博物院与韩国国立国乐院共同举办了演出,反响很好。今年的规模扩大了,形成了展览、研讨与演出形态的结合,注重研讨与实践的探讨。音乐的展示是多方面的,音乐的形式特殊,河南博物院成立华夏古乐团,一直致力于音乐文物研究与呈现,研究与呈现是分不开的。
研讨会上,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张得水对“谁调清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的展览的背景、宗旨、展览的思路和展览的内容进行了系统详尽的解析。韩国国立国乐院学艺研究士作了《新罗梵钟的奏乐像研究》为题的学术报告,介绍梵钟的奏乐像的研究现状和成果。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甘肃省博物馆馆长俄军作了题为《丝绸之路甘肃段的乐舞遗珍》专题报告,以甘肃省博物馆馆藏为例,对其中12件(组)特别具有特色和考古研究价值的重要文物进行介绍,并就甘肃省音乐文物对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等相关问题的学术意义进行了总结。韩国国立国乐院研究员郑焕熙作了题为《韩国和越南的编钟和编磬的复原过程》的学术报告。洛阳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高西省作了题为《西周早期编钟发现与研究的新突破》专题报告,详尽的解读了随州叶家山新出土编钟的组合与价值。河南博物院研究员李宏作了题为《从魏晋南北朝考古谈中原音乐文化传统的存灭承续》,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考古成果的解读,探索中原地区在数百年战乱纷扰的多元民族文化碰撞中,华夏传统音乐文化存灭承续的轨迹。中央音乐学院在读博士生曹晓卿作了题为《古青州北朝佛教造像中的伎乐飞天研究》的学术报告,从音乐考古学的角度出发,对青州龙兴寺出土北朝时期的伎乐飞天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达到对古青州地区北朝石刻造像更全面的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