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骠骑大将军开国公穆亮墓志拓片 |
|
 |
辅国将军长乐冯邕之妻元氏墓志拓片 |
|
洛阳网讯(信息采集:徐阳光)在不少市民看来,拓片略显神秘和枯燥。其实,在那些文字背后,拓片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今日,重归故里——百年魏志拓片精品展(清末民国出土篇)在洛阳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5年2月28日,展出数十幅魏志拓片,感兴趣的市民可以到洛阳博物馆二楼免费参观。
此次展出的一些珍品不可错过,一些赝品也能以假乱真,《洛阳晚报》记者带您先睹为快。
【亮点一】具有古老神秘宗教色彩的拓片
墓志是中国文化艺术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历史变迁、镌刻艺术、书法造诣、宗教文化和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然而拓片可以将墓志的内容呈现在更多人的眼前。此次展览展出的真品拓片,是精选出来的,十分珍贵。
在展厅,有一件展品的花纹十分秀丽,墓志志盖、志四侧等处还镌刻着18只瑞兽图案,非常吸引眼球。这是辅国将军长乐冯邕之妻元氏墓志的拓片。该墓志原石于1926年在洛阳城西东陡沟村西出土,后被人带至日本,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国内拓本极其稀少。
该拓片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墓志周围具有祅教特色的花纹和瑞兽图案。据了解,祅教在中国还有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拜火教。该教流行于古代波斯(今伊朗)及中亚等地区,北魏时传到了中国。
该展览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墓志周围的瑞兽图案在龙门石窟和巩义石窟也有,但并没有标注名字。“这个墓志所刻瑞兽边上标有长舌、拓仰等,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该负责人说。
【亮点二】于右任与“鸳鸯七志斋”
展厅中的不少展品都盖着“鸳鸯七志斋”字样的图章。这枚图章的主人在中国近代书法界可以说是鼎鼎大名,他就是于右任。
于右任,陕西三原人,精于书法,逐渐形成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特点的“于体”,被称为“标准草书”。
民国初年,邙山上盗墓贼众多,许多无价之宝都被掠走。对此,于右任十分痛心,他开始收集从汉代至宋代的墓志。在他所收藏的墓志中,有7对夫妇的墓志,十分珍贵,所以他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鸳鸯七志斋”。
“骠骑大将军开国公穆亮的墓志就是‘鸳鸯七志斋’中的‘七志’之一。”该负责人说。据了解,该墓志原石于1925年在洛阳城东北西山岭头西南出土,1935年,经杨虎城将军之手,转赠给西安碑林。
【亮点三】 “古董级”赝品以假乱真
在此次展览上,不仅有数量众多的珍品,还有7幅被标注为“伪刻”的拓片,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该负责人表示,这些是民国时期一些商人为了牟利而专门镌刻的伪志,也就是说墓主人根本不存在,是商人杜撰出来的。“这幅张敬墓志拓片的原碑就是民国时期古董商人所刻。”该负责人指着一幅拓片说。
《洛阳晚报》记者将这幅拓片与展出的真品拓片进行比对后,并没有发现丝毫区别。该负责人表示,要鉴别真伪,专业技巧非常重要。“需要结合考古学和文本学,这些墓志的志文很多是由其他真品拼凑、糅合而成的,这就是他们最大的破绽。”该负责人说。
据了解,这幅拓片的原碑刻于民国初年,后藏于当时的吴县古物保存所,在抗日战争时期被炸毁。“展出这些赝品是想让拓片爱好者提高鉴别能力,话说回来,这些赝品也算是‘古董级’的了。”该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