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洛博动态
洛博动态

洛博云课堂丨佳期如梦 又逢七夕
发表时间:2021-08-13 阅读数:1097【

  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为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因拜祭、祈福、乞巧等诸多节日活动通常在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夕”最早源于人们对自然星宿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追求秩序的古人就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并将天空中的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对应,这种对应关系被称作“分星”和“分野”。《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牵牛婺女”最初的含义是粤(越)地用以作天文星区对应地理分野的“分星”,历经发展演变,牵牛婺女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相传,每年七夕,天上的牛郎、织女便会在鹊桥之上相会,因此,七夕节也蕴含了与爱情相关的内涵,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中国古代,妇女们通常会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各种乞巧活动,因此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虽然各个地区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各有趣味,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乞巧方式是穿针验巧。女孩子们以五彩丝线穿七孔针,先完成的人得巧,后完成的人输巧。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样的记载。穿针乞巧始于汉,后世代代延续,例如唐代崔颢就有《七夕》诗称:“长安城中月入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开元天宝遗事》中也记载了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的情景。这也反映出,中国古代重视手工业,常以针织女红技法是否娴熟作为判断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准之一。

  虽然穿针乞巧始于汉代,但“针”这种工具早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在洛阳博物馆的“河洛文明”展厅里就陈列有一组新石器时代的骨针,可见,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懂得“穿针引线”了。

  文物小链接:

  骨针和骨管(新石器时代)

  1969年洛阳郊区西吕庙遗址出土

  两根骨针一长一短,长针10.8厘米,短针3厘米,出土时同装在一节动物肢骨制作而成的骨管中。骨针的形状和今天的钢针相似,针孔细小,磨制技艺十分精湛。
 

  相对于男耕女织的古代,现代人大多无需耕织,所以穿针验巧 这样的乞巧活动如今已经很少出现了,七夕节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这样的浪漫故事而逐渐演变成了人们互诉衷肠、表达爱意的节日,但是人们对“心灵手巧”的美好期盼始终没有改变。明日恰逢七夕,让我们一起动手做一做,比一比谁的手更巧,制作一朵美丽的“郁金香”送给我们心爱的人吧!

  准备材料:彩纸、胶水

  制作步骤:

  请点击下方链接观看视频:
 

  制作视频

 

  供稿:李晨飞

  视频制作:李晨飞

  审稿:魏  薇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洛阳市纪委联合派驻纪检组检查洛.. 下一篇洛阳博物馆开展“四送一助力”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