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了!日前,全国首个牡丹霓裳装束复原秀在牡丹博物馆举行,活动展示的30件汉服原型大多来自洛阳博物馆馆藏文物。4月18日,记者探访洛阳博物馆,揭秘千年文物“复活”的奇妙之旅。
全国首个牡丹霓裳装束复原秀火了
4月14日晚,在牡丹博物馆北广场,一场牡丹霓裳装束复原秀正在上演。弥漫着牡丹暗香的现场,北魏彩绘双髻牵手女俑、北魏彩绘小冠男俑、唐彩绘双髻女舞俑等30件“复活”的文物依次登台展示,让现场观众仿佛梦回千年,亦真亦幻,斑斓若梦。
据不完全统计,连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河南日报》等百余家媒体对该活动进行报道。目前,仅微博平台的牡丹霓裳相关话题的阅读量已超过1.3亿次。
网友纷纷评论点赞:“衣冠华夏,牡丹霓裳,洛阳真是一座文化宝库。”“洛阳国风文化输出,令人惊艳。”“这场秀背后的功课做得很足,希望这样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
牡丹霓裳原型大多来自洛阳博物馆馆藏文物
“洛水华章天香夜染”牡丹霓裳装束复原秀由中国装束复原团队打造,依次登台的30名模特身着的汉服,八成以上原型来自洛阳博物馆馆藏文物,涵盖魏晋、唐和宋三个时期。18日,在洛阳博物馆讲解员的介绍下,我们挑选其中4件极具特色的文物解开其“复活”登台的过程。

①唐彩绘双髻女舞俑
这件唐彩绘双髻女舞俑(立部伎)出土于孟津送庄西头村,其头梳镂空双环髻,外穿半袖翻领开襟衫,内着宽袖圆领半衫,下着曳地长裙,上臂弯曲至眉间,腰肢向左微倾,做起舞状。
“处于右二位置的这件立部伎是牡丹霓裳装束复原秀的原型之一。”洛阳博物馆讲解员说。

②北魏彩绘双髻牵手女俑
在洛阳博物馆二楼,一件洛阳北魏杨机墓出土的北魏彩绘双髻牵手女俑文物造型独特。与常见的陶俑不同,这件陶俑由两人组成,两人造型相同,头梳双髻,饰有花钿,身着左衽宽袖红色上衣,下着宽大喇叭形长裤,束腰带,两人一手相牵,另一手叉腰。
打造牡丹霓裳装束复原秀的团队相关负责人说,北魏陶俑是这一历史阶段的艺术代表,显示了中原汉民族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大汇流,流露着浓烈的时代气息。因此,他们选定北魏彩绘双髻牵手女俑进行复原。

③唐三彩女俑
“这件唐三彩女俑虽历经千余年,但服饰色彩明艳。”讲解员说,这件唐三彩女俑头梳髻,着长裙,披披帛,双手拢于胸前,面庞丰润,娟秀的双眼微眯,似乎充满着对生活的喜悦和美好遐想。
“‘上仙初著翠霞裙’所指的应是这件女俑穿的长裙。”该团队相关负责人说,在此次牡丹霓裳复原创作中,他们特意融入了牡丹、芍药等元素,既体现国色天香的雍容华贵,又不失东方古典服饰之美。

④北魏彩绘小冠男俑
记者看到,这组北魏彩绘小冠男俑戴小冠,颈细长,面椭圆,眉目清秀,略呈笑意,内穿长袍大衣,外穿裲裆,腰系带,给人以秀骨清像之感。
“这些文物出自北方,却有明显的南朝审美倾向,从中可见南方文化对北方文化的影响。”讲解员说。
“复活”文物推动古都气质提升
“这两天,店里生意火爆,汉服销量持续走高。”洛阳博物馆附近一家汉服店的店主说,她粗略统计过,汉服消费主力为“90后”“00后”,这说明大众对传统服饰文化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洛阳师范学院社会学者安锋说,牡丹霓裳装束复原秀走红并非偶然,汉服、文物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一端牵着过去,另一端连着未来,复原文物服饰及造型,让沉睡千年的它们重新“活跃起来”,本身就是传承和发扬。
牡丹霓裳走红只是开始!记者了解到,今后,更多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洛阳地域特色的活动将在我市举行,进一步讲好“洛阳故事”,夯实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四梁八柱”,让洛阳在更大的舞台上擦亮“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的城市名片。(记者 郭学锋 通讯员 胡寅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