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洛博动态
洛博动态

三月学雷锋月特别策划【一】
发表时间:2021-03-09 阅读数:1684【
光而不耀 追随榜样的力量——洛博志愿者专委会风采(上)

  2021年学雷锋月前夕,洛阳博物馆成为洛阳市首个成功入选由中宣部命名,第六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成立于2012年3月的洛阳博物馆志愿者团队,现有志愿者220人。在6万余次的讲解场次、10万小时的讲解时间、20万小时的讲解、引导、问询、社教、摄影以及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等流动博物馆……各种义务服务总长背后,是追随雷锋精神的理想与信念、是奉献情怀的召唤和升腾。

  今天,洛博君就先带读者走近志愿者团队“总领队”——志愿者专委会的五位老师。他们既有迥然不同的工作风格,也有相同光而不耀的温暖魅力,榜样的力量在他们身上发光,带领志愿者团队初心如磐、笃行不辍;同时,工作之外的他们,更是真实可爱、精彩有趣。

  洛博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潘景修:志愿者团队的“灵魂”

  “博物馆是我第二个家,讲解是我事业的延续!”这是洛博志愿者潘景修老师肺腑之言。正是全心的热爱和真诚投入,使他成为了志愿者团队的“灵魂”,他是志愿者团队大家庭人人尊敬和喜爱的“大家长”。

  年逾古稀的潘老师,心态乐观阳光,其实比许多年轻人更年轻可爱。1990年从新疆乌鲁木齐某部队转业到古都洛阳的他,从《洛阳晚报》认识和了解洛阳历史文化后,就被这座煌煌帝都“种草”,传播洛阳历史文化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终于在2012年加入洛阳博物馆志愿者团队后,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常青树”。

  “金钱可以私藏,知识应该共享”——幽默又认真的潘老师,每天都会用微信群,与志愿者们分享他的剪报。这些来自《洛阳晚报》的“经典洛阳”“河洛文化”等栏目的丰富内容,都被潘老师精心地制作成一页页剪报。如今已经汇集成三四十本厚厚的学习资料,分享了上千篇系列专题知识,许多志愿者老师每天晚上都会准时等待潘老师的知识共享。


(潘景修老师接受洛阳电视台采访)

(潘景修老师讲解中)

(潘景修老师与山西省博志愿者)


  近九年的志愿者工作,近6000个小时的讲解,作为荣誉馆员和连年“十佳”的潘老师,先后获得了省、市级“优秀文化志愿者”的荣誉,获得了许多观众游客的喜爱,“圈粉”无数。在文博圈内,也是有名的“网红”志愿者。但他仍未停下探索知识的脚步,为了扩充讲解的广度和深度,单是自费购书就达到了上万元;在老带新的培训过程中,更是不遗余力打造高质量的志愿者队伍,成为志愿者大家庭的灵魂核心。

  洛博君悄悄话:工作之外的潘老师,其实是妥妥的一枚“吃货”哦,还特别爱吃肉哦!喜欢他的粉丝们,你要想知道洛阳哪里水席最正宗、喝汤最地道,问他准没错!军人出身的潘老师,还喜欢各种运动,喜欢自驾。

  这样知识渊博又可爱的潘老师,他最喜欢的文物是洛博汉魏展厅里充满浪漫主义道家思想的汉代“陶百花灯”;他的心愿是“努力走向高尚的路上”——其实,他已经走在了高尚的路上,成为了雷锋精神的传递者!

  洛博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刘惠敏:潜移默化,培养新生代文化传承

  我热爱历史文化,也热爱生活了六十多年的洛阳。宣传洛阳,讲好洛阳故事是我的责任——不疾不徐的语速,带着沈阳口音的普通话,弯弯的笑眼,漂亮的花白头发,以成为真正的“洛阳人”为骄傲的刘惠敏老师,是志愿者专委会资深荣誉馆员。

  七岁时随父母工作调动由沈阳来到洛阳的她,读书、下乡、工作、成家——洛阳成为她生命成长中最深情的爱。自从2012年成为洛阳博物馆首批志愿者以来,刘老师的家人就成了她最有力的支持者。

  “给游客一杯水,自己就要准备至少一桶水,才能在讲解中游刃有余”——为了更好的讲好洛阳故事,需要挤出大量时间来学习、读书、做笔记,对家庭的照顾就会受到影响。刘老师的老伴是六六届的老高中生,历史学习也是强项。他为了全力支持刘老师的志愿者工作,主动分担家务,只要刘老师去博物馆,就会承担照顾孙辈的杂事儿。平时还帮助刘老师准备资料、交流探讨历史问题——老两口的榜样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孙辈们,培养出新生代的文化传承……


(刘惠敏老师和孙辈们在洛博年会)

(刘惠敏老师讲解中)


  刘惠敏老师的外孙女妞妞在五岁时就能头头是道地给全家人讲武则天;一年级时在语文课堂,对“鼎”的解读让语文老师激动不已;现在,妞妞在洛阳博物馆珍宝馆为游客讲解夏代“七孔玉刀”的留影,是姥姥最喜爱的照片之一啦。孙女丫丫也不甘落后,在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中,大方自信地为游客讲解古阳洞的前世今生。

  让孙辈们引以为自豪的刘惠敏老师,也赢得了省级“优秀文化志愿者”的荣誉,更是洛阳博物馆连年的“十佳志愿者”。

  洛博君悄悄话:刘惠敏老师可是位“养生达人”呢,喜欢研究并分享一些养生实用知识。每次跟着年轻人外出研学,即使远途跋涉,她也从不需要“特殊照顾”,体力和精神都让人赞叹。

  刘惠敏老师最喜欢的文物是夏代“黑陶杯”。中华民族四千年前已有的高度文明,一直传承发展至今;质朴的外形,却折射出精湛的工艺和审美。

 

  策划:洛阳博物馆宣教部

  文稿:洛阳博物馆志愿者刘琳

  摄影:洛阳博物馆志愿者团队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女神节”活动回顾 下一篇践行志愿服务 弘扬雷锋精神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