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洛博动态
洛博动态

仲春已到 雷惊百虫——二十四节气之惊蛰
发表时间:2021-03-04 阅读数:1161【

  杏花村酒寄千程,佳果满前莫问名。

  惊蛰未闻雷出地,丰收有望看春耕。

  ——《惊蛰》吴藕汀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化生长的现象。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惊蛰三候

  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惊蛰话雷神

  《周礼》云:“惊蛰,……蛰虫始闻雷声而动”,可见惊蛰这一节气,与打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古人也自然地在隆隆雷声的“熏陶”下,构建出了雷神的形象,这种对自然现象的神化,也是远古时期很多民族都有的一种普遍现象。惊蛰始于雷,所以在古代的民间,在惊蛰前后也有很多祭祀雷神的民俗活动,比如贴上雷神的画像,摆上供品,以及去雷神庙里上香祷告等等。说到雷神,或者叫“雷公”,这个神灵的形象从古至今还是经历了挺大的变化的。最早的雷神的形象,是“龙身人头”的,有种说法认为,中国先民构建的这个龙的形象,和雷的声音就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最早的雷神有个龙的身子也并不奇怪了。大约到了汉代以后,雷神才逐渐的人格化了。东汉王充的《论衡》里面记载,当时的人们在给雷神画像的时候,一般都是画成一个大汉的形象,一手拿着连鼓,一手拿着上方下尖的锥子。当时的人认为,轰隆隆的雷声,就是雷公用连鼓发出的,而比较尖利的雷声,则是雷公挥锥的声音。壮士奋挥锥,这雷公可谓是“爆裂鼓手”了。这个雷公的形象流传时间很长,敦煌莫高窟里的雷公形象,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再到了后来,大概明清时期,雷公的形象又有了变化,变成长着鸟嘴肉翅,手持斧凿的形象。

  敦煌莫高窟285窟雷神 西魏

  (图片拍摄于洛阳博物馆丝路华光——鸣沙圣迹 赫赫敦煌展厅)

  惊蛰诗词

  《惊蛰》

  (唐)刘长卿

  陌上杨柳方竞春,塘中鲫鲥(shí) 早成荫。

  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zhì)倒乾坤。

 

  《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qú)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拟古·其三》

  (魏晋)陶渊明

  仲春遘( gòu )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闻雷》

  (唐)白居易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市饮》

  (宋)陆游

  学道无多事,消阴服众魔。

  春雷惊蛰户,海日浴鲸波。

  大勇收全胜,灵襟袭太和。

  何妨会稽市,取酒独酣歌。

 

  洛博寄语

  依农时而论

  惊蛰也标志着春播的开始

  耕作的农民也要忙起来了

  而对我们每一个工作、学习的普通人来说

  寒冷而蛰伏的冬季已经过去

  伴随着阵阵春雷

  洛博君愿您

  春始

  万物向生

  追梦

  永不停息

 

  供稿:张颖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践行志愿服务 弘扬雷锋精神 下一篇洛阳博物馆志愿者团队获全国妇联..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