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洛博动态
洛博动态

云中看洛阳博物馆之古菱齿象化石
发表时间:2020-03-13 阅读数:5132【

  洛阳,一座谱写了半部中国史的城市。

  自夏朝建都开始,洛阳就以天下之中的姿态,孕育着华夏文明。“中国的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阳。”

  请大家跟随洛博君以另一种方式走进洛阳博物馆,领略十三朝古都的魅力吧。

  走进大门移步到一楼的河洛文明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展厅中央所陈列的一具古菱齿象化石。这具古菱齿象化石的出土地点在洛阳市涧西区南昌路中亚大饭店工地,经复原后体长约5.7米,高约2.8米,是豫西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菱齿象化石。

  那么大家想更进一步了解古菱齿象化石背后的故事吗?就请跟随洛博君来一探究竟吧!

  中原一直以来都与大象关系密切,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周乃至两汉时期,中原地区发现的古代遗存中都有大象的出现。河南省的简称“豫”字的右半边,就是一个“象”字。《周礼职方》有述:“河南曰豫州,豫州在九州之中”。“豫”,是一个象形字,是对“人牵象”的生动表述。洛阳出土的古菱齿象化石正印证了这一点,我们脚下的土地,曾是象群繁衍生息的地方。

  其实在发掘现场,它只是一堆碎骨和粉末状遗迹,但是在我们面前所看到的古菱齿象化石却是一副完整的骨架,这是众多考古专家、博物馆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心血结晶。1994年,洛阳市涧西区南昌路的中亚大饭店(今华阳广场国际大饭店)破土动工。按照规定,市第二文物工作队要进行先期文物勘探,在探至地下17米处时,勘探人员发现了硬物。他们挖开地面,发现了一些石化的骨头碎片。随着清理面积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动物化石出现了:四肢、肋骨、头部……根据化石的特征,专家确定这是一头古菱齿象的骨骼化石。因为年代久远,化石和周围的泥土结合得非常紧密,加上粉末状遗迹较多,难以在现场提取,考古工作者就将化石连泥土一起挖出运回仓库。由于当时河南省内还没有相关机构能将化石复原为完整骨架,所以化石被运往北京自然博物馆,经过近半年的时间,化石上的泥土被一点点清掉,100多块骨骼被一点点拼接起来,化石中不完整的部分用特定物质复制。复原工作完成后,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专家将骨骼化石装箱,于1999年文物精品展开展前亲自送至洛阳,并在洛阳进行了组装。古菱齿象化石在文物精品展上引起了巨大轰动,自此古菱齿象化石也成为了洛阳博物馆河洛文明展的亮点之一,尤其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

  古菱齿象是生活在距今几十万年至1万余年的大型哺乳动物,以灌木、草本植物为食,主要活动在华北、华东等地区。目前,北京、山东、内蒙古、河南以及日本均有其化石出土。由于这种象的臼齿磨蚀到一定程度后,齿板上的釉质环就会扩大呈菱形,因此得名古菱齿象。这种象虽然主要生活在亚洲,但其牙齿的这种变化与现在的非洲象十分相似,个头也与非洲象差不多,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它是非洲象的祖先。古菱齿象化石的发现,对研究古黄河河道的变迁以及古生物、古气候,尤其是象类的迁徙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上的生物不可能单独生存,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它们是相互联系、共同生活的。现在,地球上平均不到两年就有一种野生动物灭绝,不少动物也处于灭种的边缘。为保持地球生物的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各个国家对野生动物的保护都非常重视。可是由于一些人还不了解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或是为了谋取私利,为了满足自己口腹之欲,而去食用野生动物,实在让人感到痛心,所以保护动物刻不容缓。我们应该明白,爱护野生动物是人类的一种美德,更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希望大家都尊重、保护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供稿:付晗宁)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洛阳博物馆博知乐园"云".. 下一篇“云游”洛阳博物馆 享“云端”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