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泽寺街位于洛阳博物馆东,西头挨着聂泰路,东头通往龙门大道,离天津桥遗址不远。
仲夏初临,新天津桥完成了桩基施工,荷泽寺街也因名字独特引起了过往游客的关注。
顾名思义,荷泽寺街当因荷泽寺而名,但附近并无同名寺院。这不免让人好奇:荷泽寺在哪儿?有何典故?为何不见了?
外来和尚会念经
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荷泽寺是唐开元年间兴建的皇家寺院,地处洛阳天津桥南宜人坊西南隅。
天津桥横跨洛河,旧址在今洛阳桥西。它北临皇宫,南接天街,坐落在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乃著名的“七天建筑”之一。
宜人坊在天街东侧,其旧址在今龙门大道以西安乐一带。坊内“业主”非富即贵,隋炀帝之子——隋齐王杨暕(音同简)的王府就在宜人坊。
荷泽寺能在皇家里坊占有一席之地,足见其尊荣。
“荷泽”,字面意思是天降甘露、承受恩泽。相传,荷泽寺的名字与高僧祈雨有关。
唐代宰相李德裕在《次柳氏旧闻》中提到,唐玄宗巡幸东都洛阳时,“天大旱且暑”,久旱不雨,酷暑难耐,皇帝便命宦官高力士召唤善无畏祈雨。
善无畏本是东印度乌荼国王,后来出家修行,终成得道高僧。唐开元盛世,他和另两位西域僧人金刚智、不空相继来到中国弘扬佛法,创立佛教密宗,时称“开元三大士”。
《宋高僧传》等有云,唐玄宗梦见一位高僧“姿状非常”,待见到善无畏,发现此人就是梦中人,对其优礼有加。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唐玄宗驾临东都,善无畏随驾来洛,驻锡于城南章善坊内的圣善寺。
皇帝下令祈雨,善无畏略有犹豫。他认为天旱乃因果共业,若强行布雨,只怕会忤逆天意。然而皇命不可违,善无畏只得盛了一钵水,用小刀快速搅动,念诵咒语。只见水底似有龙蜿蜒,不一会儿,一股白气腾起。善无畏对高力士说:“快走,马上就要下雨!”
高力士打马回宫,眼见着霎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卷地,雷声震天,刚跑到天津桥南,倾盆大雨就将他淋成了落汤鸡。
外来的高僧不但会念经,还会呼风唤雨。玄宗大喜,遂下旨在高力士迎雨处建寺纪念,赐名荷泽寺。
大唐国师威震两京
善无畏祈雨是有现实背景的。洛阳盆地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虽然境内河道纵横,无奈降水不均匀,旧时干旱或水患较频繁。
《洛阳市志》记载,从公元前9世纪中叶至20世纪40年代,洛阳共发生水灾412次,旱灾513次——每六七年一次水灾,五六年一次旱灾。
现代科技发达,可通过水利调控、人工降雨等技术手段化解自然灾害。古人可就没那么幸运了。当灾害降临,哪怕是天子也只能求神拜佛,祈求上天怜悯。
佛教诞生于天竺(古印度),自汉代传入中国。洛阳建起中国首座官办寺院白马寺后,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广泛传播,佛教逐渐本土化,于隋唐之际进入全盛期。洛阳籍高僧玄奘——《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型,便是唐初去西域取经的。
唐朝国力强盛,宗教政策开放包容,儒、释、道并重,历任帝王(除了唐武宗)大都敬佛。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取经回国后,唐太宗在洛阳宫隆重接待,给人给钱给资源,大力支持玄奘译经。
女皇武则天在位时,佛教甚至压过了道教的风头,成了“国教”。《旧唐书》云,“有沙门十人伪撰《大云经》”,为女皇造势,声称武则天乃天女、佛菩萨转世。
武则天大兴佛事,广建寺院,曾捐出脂粉钱开凿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也曾屈尊下跪,迎接高僧神秀到神都洛阳弘扬佛法。
神秀俗姓李,老家在河南。他被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尊为国师,人称“两京法主,三帝国师”。当年,神秀穿过天津桥进入皇宫时,女皇“亲加跪礼”,王公贵族及京都士庶“望尘拜伏,日以万数”。
武则天的孙子——唐玄宗李隆基对佛教的态度值得玩味。他执政初期,曾下诏整肃佛教,禁止私建新寺庙,但没过多久就转而扶持新兴的佛教密宗,将外来高僧善无畏奉为座上宾,培植新的宗教势力。
因善无畏祈雨有功,朝廷开恩,特许在洛阳核心地段营建荷泽寺,此乃开元年间的大事件。
善无畏见证了开元盛世的繁华,经历了洛城四季的轮换。传说,他不仅有“召龙致雨之术”,还有断绝水患的本事。洛阳北邙山有巨蛇出没,善无畏预判此蛇会兴风作浪水漫洛城,作法逼退了巨蛇(一说讲法感化)。
荷泽宗缘起荷泽寺
天宝四载(公元745年),善无畏去世多年后,荷泽寺迎来了禅宗南派大师神会。禅宗南北之争在洛阳拉开大幕。最终,神会在荷泽寺创立荷泽宗(南禅支脉),大获全胜。
话说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形成了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善无畏修的是密宗,神会和前辈神秀修的是禅宗。
南北朝时,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一苇渡江,在嵩洛一带弘扬佛法。传到第六代弟子神秀、惠能(一说慧能)时,分歧出现。
神秀主张渐悟。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他北上中原,在洛阳天津桥南的天宫寺弘扬佛法,一时间信徒云集,“两京之间皆宗神秀”。惠能则主张顿悟,固守岭南传经。禅宗由此分作南北两派,是为“南顿北渐”。
因着皇权的加持,北宗“势力连天”,直到开元年间仍是佛教主流。南宗则随着惠能的圆寂日渐沉寂。
神会——惠能的高徒入主荷泽寺,扭转了北宗南宗的强弱局势。
民国学者胡适认为,神会是“南宗的急先锋,北宗的毁灭者,新禅学的建立者”。神会尊惠能为禅宗六祖,在洛阳荷泽寺升坛讲经,批判北宗,阐释南宗真意,几乎以一己之力推动南宗崛起。
眼见听神会讲经的人越来越多,北宗信徒、御史卢奕急了。他诬奏神会聚众生事,祸乱朝纲,怂恿玄宗把神会撵出了京城。
“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长安沦陷,玄宗仓皇入蜀。大将郭子仪率军征伐叛军,号令各地设戒坛度僧,以收取香火钱资助军需。当时,卢奕已被叛军所杀,神会率僧众募集军饷,为唐军收复两京作出了贡献。
战乱平定后,朝廷重修洛阳荷泽寺,尊神会为禅宗七祖。南宗成了禅宗正统,神会一脉被称为荷泽宗。神会圆寂后,被迎至洛阳龙门宝应寺建塔安葬。荷泽寺则湮没于千年风雨,只余今日菏泽寺街在诉说昔日荣光。(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丽娜)

【延伸阅读】
洛阳荷泽寺和山东菏泽有关系吗?
洛阳荷泽寺与山东菏泽没有直接关系,二者名称相似但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完全不同。
名称与地理差异
洛阳荷泽寺位于河南洛阳,是唐代著名的佛教寺院,因禅宗高僧神会(又称荷泽神会)曾在此弘法而得名“荷泽”。而山东菏泽(原名曹州)是山东省的地级市,因古泽“菏泽”得名,与佛教寺院无关。两者虽读音相近,但“荷泽”与“菏泽”在汉字写法上也有区别(“菏”为水草名,“荷”多指莲花)。
历史背景
荷泽寺在唐代是禅宗重要道场,神会大师以“南宗顿悟”思想闻名,对禅宗发展影响深远。而山东菏泽历史悠久,但以农耕文明和牡丹文化著称(如曹州牡丹园),与佛教关联较少。(采编/配图 徐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