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史学资料
史学资料

万安山之魏帝射鹿
发表时间:2016-06-16 阅读数:3122【



 

    万安山, 这个雄伟高大的铜铸雕塑,总重量8.5吨,高8米,长9.5米,宽2.8米。这位威武彪悍的射手,就是魏文帝曹丕。

    你看他,安坐高头大马之背,手挽百步穿杨之弓,英雄之气彰显,好似战场的骁将一般。也许有人会问,在这里雕塑魏文帝挽弓射箭有什么寓意?且听我为你讲述一段历史传说。
    古时候万安山这一带林木繁茂,小溪纵横,飞禽走兽在此繁衍生息。魏文帝曹丕在自家的狩猎园玩腻了,就在一个风和日暖的日子,乘着轻快的马车,带着华丽的弓箭,白刃闪光,旌旗蔽日,带着一对人马跨洛河,趟伊水,来到了万安山。狩猎队伍奔驰在山林草原之间,战马嘶鸣,锣鼓齐鸣,武士拿着刀剑奔走呐喊,其目的是要引出猎物,好让曹丕展示射箭水平。
    突然间,一大一小两只梅花鹿从茂密的树林里蹿了出来。这时候,随行人员都停止了呐喊,偌大一个山梁,只能听见小鹿穿行在丛林中的悉悉索索之声。魏文帝曹丕悄悄对身边的儿子说:“我射杀那只母鹿,你射杀那只小鹿。”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魏文帝稳住马,拉满弓,手松箭飞,母鹿惨叫一声,带着箭跑了一会就无力地躺下了。小鹿受到惊吓,凭着体小身轻,不一会儿就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曹丕扭头看儿子曹睿,只见儿子手拉满弓,眼瞪小鹿,就是没有把手中的箭放出。
    魏文帝生气地呵斥:“蠢货,怎么不放箭?”此时的曹睿满眼含泪,没有怯懦地说:“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曹丕也许是动了恻隐之心,也许是赞赏儿子    曹睿的仁善之举,没有再谴责儿子,而是命令随从打道回府了。
    这个故事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有记载。其实,狩猎是人类最早掌握的谋生技能之一,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狩猎逐渐成为习武练兵、强身健体、振奋精神、谋取收获的一项集体性的综合运动。《周礼》中记载君王四季田猎,分别称作春搜、夏苗、秋猎、冬狩,作为礼仪的田猎被后来的统治者沿袭了下来。
    帝王的狩猎活动,分为正规的田猎和随意灵活、不拘形式的小型打猎,曹丕的这次狩猎应该属于小型打猎。大型的田猎活动气势庞大,从事先的准备到具体的实施过程,从获取的猎物到结束后的分配、赏赐,都有一套复杂的礼仪,宛若一场谋划周密的重大军事战役。田猎不仅注重个人的身体素质、武艺技能,还讲究集体的配合、整体水平的发挥,其特点颇似现代体育中竞技极强的足球比赛。
    历代的帝王都非常重视狩猎,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甚至还把弓不虚发、箭不妄中的狩猎放在与国家统一、国泰民安同等重要的地位,提出了他的著名的人生观三乐之说——大丈夫在世,乐事有三:天下太平,家给人足,一乐也;草浅兽肥,以礼畋狩,弓不虚发,箭不妄中,二乐也;六合大同,万方咸庆,张乐高宴,上下欢洽,三乐也。
    清朝的康熙皇帝把几次平定叛乱的功绩,归功于围猎训练之勤。他晚年曾对他的近臣说:“朕自幼至老,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只,熊二十、豹二十、猞猁狲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射获麋鹿凡数百,其余射获诸兽,不胜计矣。”
    现在动物保护已经有了法律效应,我们虽然无法亲自体验狩猎的快感,站在此处凭吊魏文帝的射鹿风采,回味魏明帝曹睿的仁心善行,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与君都盖洛阳城 下一篇万安山:犹待雪霁见石林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