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
2014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及浙东运河的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作为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洛阳有两个遗址点入选,分别为含嘉仓160号仓窖和回洛仓遗址。
回洛仓是隋代的国家粮仓。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从西苑“引谷、洛水”开通济渠,拉开了以运河沟通南北的序幕。
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人”字形的隋唐大运河全线贯通。它南至余杭(今杭州),北抵涿郡(今北京),全长约2700公里,不仅是一条沟通南北的大动脉,也是连通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纽带。
隋唐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长期保持着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元朝以后,隋唐大运河被“裁弯取直”,成为“一”字形的京杭大运河,不再经过洛阳。不过,洛阳水运自古发达,直到20世纪50年代,洛河上依然是舟船往来,一派繁忙景象。

今天穿城而过的洛河,仍流淌在隋唐大运河起始段的河道上
在隋唐大运河中,通济渠开凿最早,地位也尤为重要。它的渠首段就是洛水,即洛河横穿洛阳城的这一段。也就是说,今天穿城而过的洛河,仍流淌在隋唐大运河起始段的河道上。
千年运河流过,在洛阳留下了许多遗迹。西苑、南市、回洛仓、含嘉仓……它们承载着生生不息的大运河文化,同时也见证了那段历史。

一城辉映古今,宫阙曾照天地
隋唐洛阳城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是与隋唐洛阳城的营建同时开始的。
那是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隋炀帝欲迁都洛阳,命将作大匠宇文恺等人营建东都,新址选在“东去故城一十八里”,即汉魏洛阳城西18里处。
宇文恺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大师。从当年三月到次年正月,他只用10个月的时间,就将新都建成了。新都规模宏大,由宫城、皇城、外郭城、西苑等组成,他又引洛水贯都,将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在《元和郡县图志》中,李吉甫称其为“北据邙山,南直伊阙之口,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
在营建东都的同时,隋炀帝又“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拉开了兴修南北大运河的序幕。当时,洛水在西苑内的上阳之南弥漫东流,宇文恺就“筑斜堤束令东北流。当水冲,捺堰九折,形如偃月,谓之月陂”。
迁都洛阳后,隋炀帝又“徙洛州郭内居民及诸州富商大贾数万户”于东都,使洛阳成了一座富庶繁华的大都市。后来,唐及武周继续以此为都,遂称隋唐洛阳城。

俯瞰西苑公园,一窥古时西苑
西苑
西苑是隋唐时期的皇家禁苑,因地处洛阳城西而得名。谷水、洛水在这里交汇,成了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源头。
据《隋书》记载,隋炀帝在营建东都的同时,“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其中,通济渠的西段是“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东段是“自板渚引河通于淮”。
隋时的西苑占地很广,建有不少离宫,其中显仁宫“南接皂涧,北跨洛滨”,是建造最早的一个。通济渠完工后,隋炀帝乘龙舟巡幸江都(今扬州),浩浩荡荡的队伍就是从显仁宫出发的。
到了唐代,唐高宗以洛阳为东都,和武则天长期在洛阳执政,对西苑也进行了大规模修整,并在苑中建了上阳宫等。武则天退位后就住在这里,直到去世。
唐玄宗开元年间,因西苑中谷水、洛水时常泛滥,河南尹李适之曾奉命修筑三大堤防,即上阳陂、积翠陂和月陂。从此,苑中的谷水、洛水再“无劳役之患”,直到十几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洛阳城破,西苑也盛景不再。

天津桥遗址,在今洛阳桥西约400米处
天津桥
宇文恺营建东都时,引洛水穿城而过,并在水上建桥,以连接洛水两岸的宫城、皇城及里坊区。
从此,天津桥的名字便与这座城、这条河紧密相连。它是隋唐大运河留下的重要遗迹,位于通济渠的渠首段,千百年来屡毁屡建,是王朝兴衰、历史浮沉的见证,堪称“大运河上第一桥”。
最初建成的天津桥,本是一座浮桥。它位于隋唐洛阳城的南北中轴线上,“南北夹路,对起四楼,其楼为日月表胜之象”,长度在200米左右。
隋朝末年,李密率瓦岗军攻入洛阳城,焚毁了天津桥。唐代仍以洛阳为东都,并对天津桥进行了重建和改造。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将天津桥由浮桥变成了石桥。
尽管如此,它仍然难以抵挡洛水的冲击。史料记载,在从唐至宋的数百年间,天津桥曾多次被冲毁。
洛水不暴涨的时候,天津桥的美是有目共睹的,“天津晓月”是洛阳八大景之一。不过,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后来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直到2000年,考古工作者发掘古洛河石堤遗存时,在洛阳桥西约400米处发现了它的石砌桥墩。

如今的南市码头景点
南市
唐及武周时期南市的前身,是隋时的丰都市。
隋洛阳城有100多个里坊,分布在洛河两岸,里坊中还设有三个市场,分别为丰都市、通远市和大同市。
其中,丰都市“周围八里”,是隋代三市中最大的一个。市场中“榆柳交阴,通渠相注”,分布着120个行业的3000多家店铺;周围还有400多个行栈,都是“重楼延阁,互相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外地商贾可以在这里住宿,也可以存放货物,十分方便。
到了唐代,丰都市改称南市,通远市改称北市,大同市改称西市。南市的规模虽有所减小,但地位依然重要。
南市和北市周边的里坊,住宅相对密集。尤其是那些做生意的胡商,喜欢把家安在南市附近。南市的位置大致在今安乐镇茹凹村与曙光村之间,中晚唐以后,这里已成为居民区,金、元以后基本被废弃。
今天,在新街跨洛河大桥的洛河南岸,有一处南市码头群雕。群雕中有达官贵人、市井百姓,也有贩卖珠宝的胡商、讲经说法的僧侣。在他们的背后,城阙巍峨,千帆竞渡,一派盛唐南市的繁华景象。

文峰塔下新潭遗址一隅
新潭
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漕运,即国家从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隋唐时期,国家粮仓设在洛阳,江南等地的漕粮大量运来,运河上终日漕船往来,千里不绝。到武周时期,洛阳城中的北市一带已是“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河道拥堵十分严重。
公元701年,武则天下令引漕渠,开新潭,“安置诸州租船”。新潭与北市相接,距含嘉仓不远,各地租船停靠在这里,无论是运粮还是贸易,都十分便利。
不过,一旦河水暴涨,就会带来很多麻烦。据《旧唐书》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瀍河有两次涨水,流入洛漕,曾“漂没诸州租船数百艘”。
平时的新潭景色宜人。唐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张环在《新潭赋》中写道:“惟国之左,当河之南;分逶迤之旧洛,涨浩漾之新潭。”同为进士的王泠(líng)然也作有《新潭赋》,称“由其地势多美,所以潭名永新”,这也许就是新潭名字的由来。
当时的新潭面积很大。今洛邑古城文峰塔下有潭,是新潭遗址的一部分。

回洛仓遗址
回洛仓
回洛仓是隋代粮仓,建于隋唐洛阳城北约一公里处,即今瀍河区小李村西。
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回洛仓是其中的一个遗产点。作为隋炀帝设在东都洛阳的国家粮仓,它建成于隋大业初年,隋亡后被废,只存在了短短10余年时间。
隋王朝存在时间不长,对国家粮仓的建设却极为重视。据《隋书》记载,在隋开皇、大业年间,全国建成的大型粮仓共有6座,其中回洛仓离洛阳城十分之近,更是国家命脉所系。
考古发掘表明,回洛仓的仓城为长方形,由管理区、仓窖区、道路和漕渠组成。仓城中整齐排列着700多个仓窖,储粮能力十分惊人。1400多年前,各地的漕粮沿大运河通济渠运抵洛阳后,再沿瀍河北上,即可送达回洛仓,供洛阳城中生活和战备所需。
隋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爆发,李密率瓦岗军占据回洛仓城,与隋军展开了拉锯战。
隋亡之后,回洛仓于唐初被废弃。后来,这里出土了刻有“大业元年”铭文的残砖,这座国家粮仓终于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记忆。

含嘉仓遗址
含嘉仓
回洛仓是隋时的国家粮仓,设在洛阳城外,隋亡后不久便被废弃;含嘉仓是唐及武周时期的国家粮仓,建在洛阳城内,见证了盛世繁华,一直使用到宋代。
在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洛阳段,回洛仓、含嘉仓是两处极为重要的遗存,与两个王朝的兴衰息息相关。
含嘉仓的位置,在隋唐洛阳城东城之北,四周有城墙和城门,也有漕运码头。它又被称为含嘉仓城,是隋唐洛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含嘉仓被考古人员发现,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随后,这里有更多的仓窖和刻铭砖被发现,其中160号仓窖中还有大量炭化谷物。据史料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全国的大型粮仓共储粮约1200万石,其中含嘉仓储粮约580万石,几乎占了一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运河漕运能力减弱,含嘉仓的一些仓窖也被破坏。相比之下,160号仓窖沿用时间较长,大约到北宋末年才被废弃。


老吴桥遗址(天津桥遗迹就在附近)
建筑大师宇文恺
在中国建筑史上,宇文恺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他是鲜卑人,出身北周贵族。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后,对北周宗室宇文氏大开杀戒。当时,宇文恺已经被押上刑场,杨坚惜其才华,又“使人驰赦之”,宇文恺才捡回一条命。
公元604年,杨坚去世,隋炀帝杨广继位,次年改元大业,迁都洛阳。营建东都洛阳城的重任,就落在了宇文恺身上。
在《大业杂记》中,唐人杜宝记载,隋代洛阳城的宫室殿台,皆宇文恺所创。“恺巧思绝伦,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比”。
东都建成后,宇文恺被拜为工部尚书。据《元河南志》记载,其宅第在履道坊,即今洛龙区安乐镇狮子桥村一带。唐朝时,大诗人白居易等也曾在这里居住。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在建场馆
逐粮天子的往事
明代陈建在《建都论》中,评论古今天下大都会,认为古人建都最看重三点:一是形势险固,二是漕运便利,三是居中而应四方。“必三者备,而后可以言建都”,他最推崇的建都之地便是洛阳。
洛阳水运自古发达。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开凿大运河,通济渠西段就借用了汉魏洛阳城的阳渠故道。漕粮源源不断地从各地运来,也给都城里的君臣百姓吃了定心丸。
难道皇帝还怕吃不饱饭吗?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发生。遇到灾年,隋文帝杨坚、唐高宗李治等都被迫当过逐粮天子,率众“就食洛阳”。此时,人们也会更加意识到国家粮仓的重要性。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是杜甫诗中描绘的开元盛世,而这样的富足景象,也是隋唐大运河历史功绩的一种印证。(记者 张广英 记者 曾宪平 文/图)
|